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重慶縮影——千年古鎮磁器口

重慶縮影——千年古鎮磁器口

日期:2016/12/14 10:12:26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在磁器口正街和橫街的交匯處,由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小重慶”石碑依然完好的保存。據說,民國時期的磁器口極其繁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臨其景,見萬舟齊發,商賈匆匆,感慨萬千,欣然題之。
    磁器口與老重慶城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重慶城是由8個水碼頭連成片而形成逐步發展起來的城市,而磁器口原是一個水碼頭,正因有眾多的船家、纖夫、商賈、過客雲集,河灘和街市上的生意才如此火爆,古鎮才得以繁榮;
    從地形地貌來看,重慶是一個江城,所有街道皆沿江形山勢而建,而磁器口則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鳳凰山昂其右,三山相望,鳳凰、清水雙溪繞鎮而出,高石坎依山形而蜿蜒,正街橫街形如半島,極像是重慶城的微縮景觀;
    從建築風格來看,古鎮建築群落頗具川東民居特色,多為竹木結構,穿斗夾壁或穿半木板牆,青石板路與民居和諧相依。沿街鋪面多為一進三間,長進深戶型,鋪面後房一般為四合院,雕梁畫棟,窗花戶棂圖案精美,做工精巧,深刻體現了老重慶傳統民居韻味;
    磁器口還濃縮了重慶近代產業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重慶最早的絲紡企業出現在磁器口,後來磁器口的6個絲紡廠合並成重慶絲紡廠,當時四川省一半的生絲產在磁器口;重慶最早的鋼鐵廠在磁器口(即後來的重慶特鋼廠的前身);西南地區最早的煉爐鋼出自磁器口;重慶最早的航運企業慶磁公司在磁器口;重慶最早的客運公司也在磁器口……磁器口濃縮了重慶500余年的歷史。
    優勢:無法復制不可替代
    歷史無法復制,古鎮也無法復制。體現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歷史積澱,在主城區僅有兩個地方:湖廣會館和磁器口。前者凸顯移民文化,後者則體現老重慶的歷史文化。
    磁器口是一個“活著”的古鎮,一個充滿了生活氣息的歷史街區。在這裡,傳統的建築風貌被保存,傳統的歷史文化也被保留,諸如龍燈、花轎、彩船、評書、曲藝、川劇玩友、川劇絕技變臉等。同時,外來的如刺繡、剪紙、缫絲等手工藝也在這裡落地生根,諸多民間文藝或手工藝聚集於此,老重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這裡延伸。
    磁器口是一個產生文化的地方,是沙磁文化和紅巖文化發源之地之一。抗戰時期,郭沫若、徐悲鴻、豐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匯聚於此,而從此又走出了大批名人,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曾在古鎮小學就讀。而小說《紅巖》華子良的原型韓子棟就是在古鎮“鑫記雜貨鋪”傳奇般地逃出魔爪。
    磁器口老百姓傳統的生活形態保存得也非常完好。街巷和房前院後的一些院壩,自然形成了公共的交流空間,成了居民談天說地之處。在這種無拘無束的空間生存,人與人的相互聯系和鄰裡親情展示得更為充分。喝喝茶、聊聊天仍然是磁器口原住居民生活的重要內容,生活平緩悠閒,生活淡泊寧靜,雖然面臨市場經濟的沖擊,還有相當數量的磁器口居民,特別是中老年人仍然保持著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
    到古鎮旅游,穿街入巷,品茶聽戲,用心觸摸歷史,感受歷史,沉醉於傳統民風民俗之中,遠比購物更重要。一位在川外任教的美國人,在游覽磁器口後,激動地說:“我感覺到了,我找到了,這就是中國!”
磁器口作為老重慶的縮影,無法復制,不可替代。面臨諸多大型復古建築群落的競爭,坐看了千年滄桑變幻的古鎮依舊巋然不動。
    保護:只做減法不做加法
    磁器口的單體文物繁多,有明代建築寶輪寺大雄寶殿,還有近300年歷史的寶善宮、120年歷史的鐘家大院、禹王宮等。同時還有由諸多明清建築組成的歷史街區。上海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在考察磁器口古鎮後說:“歷史古鎮的保護只能做減法而不是加法,只能拆除一些違反風貌的建築,不要建一些假古董在裡面。”如何保護好古鎮在無序中形成的有序,是古鎮保護的關鍵。
    目前,磁器口古鎮管委會對磁正街、磁橫街、黃桷坪巷的400余幢臨街房屋進行了風貌整治;保護維修了寶善宮、鐘家院、深水井等傳統民居,完成了寶輪寺大雄寶殿的維修工程,完成了碼頭風貌整治。磁器口古鎮管委會還積極爭取將原來劃定的0.07平方公裡的核心區,擴大到212國道江邊一線,並希望在核心區四井街結合老院子的保護,做成小規模的展覽場館,展示老重慶民風民俗。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整理發掘磁器口本身的傳統文化是關鍵。同時,還要把老重慶有價值的文化移植到磁器口,比如川江號子的保護和再現,另外還可組建“傳統手工業作坊區”,恢復和再現老重慶的傳統手工業。來到磁器口的游客在這裡就能充分領略到巴渝文化精髓,既能欣賞到經典的川劇折子戲,又能觀賞揚琴、竹琴、金錢板的演奏,還能看到川劇絕活變臉,會覺得名不虛傳,不虛此行。
    該市首個立足於古鎮保護的行政法規——《重慶市磁器口古鎮保護區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已經進入網上征求市民意見階段,這是我市首次采用立法的形式對古鎮進行保護,是我市探索古鎮管理的一次積極探索,對磁器口古鎮的管理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磁器口的保護已經開始有法可依了。
    發展:風貌協調功能完善
    區委書記翁傑明指出,要把磁器口打造成“老重慶”的絕版縮影,巴渝歷史文化的靜態與動態博物館,重慶市對外接待的重要窗口,沙坪壩區的一張名片。古鎮的保護建設、旅游開發、文化發掘、景區管理都要上新的檔次。
    目前,區委、區政府提出了“風貌基本協調,功能基本完善,機制基本建立”的保護開發思路,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000余萬元,大力推進磁正街、磁橫街歷史街區、磁童路老重慶民俗民情餐飲街、金碧正街休閒度假區等三大片區的保護建設和整體開發。現在老街星落棋布的餐飲店將會悉數遷出,老街將恢復文化休閒和購物功能。這樣將打破磁器口古鎮由餐飲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而更具有文化特征。
    近年來,古鎮風貌得到較好的保存和恢復,旅游設施進一步完善,古鎮內涵更加豐富,景區管理不斷規范,窗口作用充分發揮,旅游運作初見成效。從2003年至2006年磁器口接待游客量超過1200萬人,其中海外游客近60萬人,旅游收入3億元。2006年春節廟會期間到磁器口觀光的的游客達85萬,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游客均達50萬人,旅游收入逾6000萬。今年11月6日,磁器口申報國家4A級景區工作接受了國家旅游局評審組的評審檢查,得到了充分肯定。
    千年古鎮,歲月悠悠。磁器口傳承著老重慶的民風民俗,也在保護和開發中面對市場的沖擊。我們相信,古老的磁器口一定會在歷史的傳承和現實的經濟發展中,找准契合點,再現昔日“白日千人拱手,夜裡萬盞明燈”的勝景。重慶2月15日電 記者王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