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道路施工發現定淮門城門台基

道路施工發現定淮門城門台基

日期:2016/12/14 12:18:16      編輯:古建築保護

當年市民在定 淮門 前留影。

考古現場。

    日前,南京文物保護愛好者曝料稱,模范西路的拓寬過程中,挖出了明城牆遺址,並擔心文物被破壞。而記者從市文廣新局處了解到,定淮門道路項目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目前市考古所正根據國家局要求開展考古工作。定淮門曾是南京城牆內城十三城門之一。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就考古現場來看,是定淮門城牆台基沒問題,但具體結果分析還要等考古結束後。

    定淮門已消失半個多世紀

    老南京有句順口溜是這麼說的:“神策金川鐘阜門,儀鳳定淮清石城。三山聚寶連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這句順口溜裡包含了明代初年南京都城上開的十三個內城門:神策門、金川門、鐘阜門、儀鳳門、定淮門、清涼門、石城門(漢西門)、三山門、聚寶門(中華門)、通濟門、正陽門(光華門)、朝陽門、太平門。據史料記載,定淮門建造於明洪武初年。因為臨近城裡的馬鞍山,曾經被稱作“馬鞍門”,後來定名為“定淮門”,取“穩定秦淮”之意。

    目前定淮門地上存留著一點地面遺存——北端頭,並在上面建了“定淮門北端處登城入口”,在其說明牌上寫著:“該段城牆屬於‘包山牆’,此段城牆向南不遠處的定淮門,晚清時已堵塞,成為荒僻之所。1963年後城門被拆,僅存地名,該端頭為當時拆城之後的遺存。”所以,定淮門已經消失了有半個多世紀,而且資料偏少,目前也僅僅在媒體的尋找下,有一張市民提供的自己當年在定淮門前的留影。照片中可以看到,定淮門並沒有甕城,只有一座門券。

    考古來看是定淮門台基

    昨天,記者來到考古現場。因模范西路快速改造工程,目前從定淮門大橋東側至古平崗一段,道路北側均是黃色圍擋,而考古現場就在緊挨著定淮門大橋東側的一小段,呈東西方向。圍擋外面貼著“考古現場”幾個字,入口處有鐵絲拴著,不過從圍擋洞口還是能將現場看個清楚。考古現場可以看到各種現代生活的管道,仔細看去,可以看到有一條壘砌較為完整,磚頭的尺寸和現有的明城牆上的磚一致,南北走向。另外還有一些大塊的鵝卵石。工人正在清理泥土,而一位繪圖師在一旁記錄。

    在這段考古工地的南邊,就是定淮門北端處登城入口。記者從南京明城牆專家楊國慶處了解到,他也去看過現場,“應該說,不管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現場工地來看,都應該是定淮門城牆台基,城門原本就在這個位置上面。但是,到底挖出來的是台基的哪一段,是主要還是次要的,或是連接城牆的,還要看具體考古報告,分析現場看到的那些鵝卵石,到底是本來的填充物,還是被後人動過,也要等考古結果出來。”

    發現城牆台基意料之中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其實這段城牆台基的出現,是意料之中理所當然的。楊國慶表示:“能趁這個馬路改造工程,做一次定淮門的考古,我覺得是個好事。其實有不少城門都有考古計劃,都限於現實情況還沒做。”

    目前,南京城牆和西安城牆等正在“打包”申遺,公眾對明城牆的關注也越來越高。不過,古平崗—模范西路—定淮門大街一段,一向都是車輛來往的主干道,目前,文物部門的回應是,要等考古發掘成果出來後,召開專家論證會,在判斷遺址價值之後,再做定奪和下一步方案。而楊國慶也告訴記者,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說,當然有條件的都會把歷史印記留下來,但也要與城市發展找尋一個平衡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