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袅橋是保存完好的一座廊橋
近日,紹興市區的秋瑾紀念碑被撞,引發了微博熱議。對於身邊珍貴的城市記憶,網友的微博都在關注著。浙江麗水市慶元縣一座明代古廊橋“袅橋”的生存危機,也因網友的爆料而浮出水面。
名為“杭州伊芙”的網友,從6月1日起,便在微博上發帖:在省級文保單位袅橋的保護范圍內,建起了一座公路橋,“嚴重破壞了袅橋的環境風貌,這是一起嚴重的違法案件。”此後一個月間,關於袅橋的恢復、公路橋的拆除等進展,他都在微博上及時更新。最後經各方協商,6月底,公路橋被拆除。
昨天,記者隨同浙江省文物局的相關負責人前往袅橋,“杭州伊芙”也現身了,他正是省文物局安全處處長沈坤榮。“這些文物,經過了幾百年風風雨雨,不應該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被破壞,每個人都應該對文物有敬畏之心。”
省級文保單位內違法建築,省內還是第一次
山路狹窄,呈S形,袅橋就橫跨在道路一邊的竹坑溪上,溪水潺潺,綠樹環繞,環境古樸自然。
記者看到,公路橋雖已徹底拆除,但還能發現袅橋周邊的梧桐樹等植被有被壓平的痕跡。
據慶元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當初修建公路橋是因為這條路太過彎曲,發生了好幾次村民掉進河裡的情況,再加上路邊有一處殡儀館,不能搬走,只好再建一座橋,方便村民行走。“但(距離)文保單位究竟多少范圍之內不能動,當時真的不了解。有關部門在論證建橋方案時,也沒有文物部門參與,這是一個失誤。”這位負責人說。
說起這件事,沈坤榮到現在還有點氣憤,他說,在省級文保單位內發現違法建築(注:每個文保單位都有相應的保護范圍劃定),在浙江省還是第一次。
早在今年1月初,慶元縣文物監察大隊在日常巡查中,便發現距袅橋附近在造公路橋,縣文化局立即向公路養護中心發出停工通知,“但是他們拒絕簽收相關的執法文件。”
5月23日,沈坤榮索性親自去袅橋查看情況。“實在離得太近了!”沈坤榮說,每個文保單位,都有相應的保護范圍劃定。袅橋的保護范圍,是15米,但這座公路橋距離袅橋,最近處不到10米。
當時,工程已經停工,但橋的路面已經基本完工。“不要再建了,再建,就是擴大損失。”臨走前,他再三叮囑。直到當地媒體一則關於公路橋完工的“正面”報道出現,他才發微博“公示”。
正准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木拱廊橋很珍貴
省文物局文物處相關負責人趙勇告訴記者,在中國,木拱廊橋只出現在浙南和福建北部,而慶元縣有100多座廊橋,如今兩省正聯合為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去古代交通體系的建造中,還沒有結構力學等學科支撐,古人就創造了這種無柱、大跨度的拱形結構,可以跨越河流、山澗,它的產生和存在,都與自然環境生生相息。”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的汴水虹橋,就是一座木拱廊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北宋時期木拱橋建造技術的先進和精湛。沒有一個釘子,全靠卯榫結構,“如今石拱橋的單跨技術,還遠遠達不到古代水平。” 趙勇說。
“如今袅橋本身還存在安全隱患,廊屋下村民祭祀用的香燭、蠟燭架都放著,很危險,旁邊也沒有消防設施。”在袅橋裡走了一圈,沈坤榮還是很擔心,聽說當地可能計劃在較遠處再建一座公路橋時,他仍提出質疑:“這是否是最佳方案?人們在袅橋上,看到的應該是青山綠水,而不應該是一座現代公路橋。”
微博助力
大眾參與“文保戰”
“冷僻”的考古發現、文物保護,隨著網絡的發展、新媒體技術的支持,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今年年初,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除,曾在微博上引發熱議。2月底,長沙的古城牆被提出要移到博物館,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柳肅教授聽說之後,連夜發起微博求助,並寄信給長沙市長,請求古城牆原址保護,並在主持人汪涵的幫助下,對話市長,一場由媒體、專家、大眾參與的古城牆全民“保衛戰”打響。“120米古城牆原址保護了20米。這是來之不易的結果。”柳肅說。
“網絡是很重要的社會監督,我們內部就有一個監控網絡,對全省的文物保護情況做巡查。”浙江省文物監察隊總隊長呂可平告訴記者,對浙江省的文物破壞情況,大部分都是在平日的巡查中發現的,另一部分是舉報,現在通過網絡關注文物保護的情況多了起來。前幾年寧波海曙區一個文保點的部分建築被拆,他們就是在網絡媒體上發現的消息,及時督辦後才得以修復。
省文物局安全處處長沈坤榮說,通過微博的力量和公眾的智慧,會加快一些有爭議事件的解決,成功搶救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