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發現二百年前清代馬石
日期:2016/12/14 12:18:16   編輯:古建築保護水塘邊的清代上馬石
南京高淳區桠溪鎮大梅家村是一個古村落,上百戶村民清一色的姓張。昨天有村民向記者報料,村前水塘邊放置的兩塊看起來很普通的石頭,卻原來是上馬石,是清代年間留下的,現在有200多年歷史了,可能是文物。
在大梅家村村前數千平方米的水塘邊,記者看到了這兩尊上馬石,被放置在水塘跳板的左右兩側,石身一面雕刻了花紋。
據村民們介紹,幾年前為方便村民在水塘邊淘米洗衣,村裡用水泥樓板在塘邊搭了水跳,而這兩尊古上馬石,也從村口不遠處被搬來,放置在水跳兩側,起到裝飾作用。一位69歲的張姓老人告訴記者,這兩尊上馬石是村口古門堂留下的。
老人說,大梅家村在清代就有上百戶人家,村莊布置十分精致,曾有三橫二豎交叉的巷子,幾米寬的巷子都是大青石板奠基,而這些青石板都是張姓村民自發捐資購置的,村裡曾留下一塊1米多高的古碑,上面刻有捐資村民捐贈數量名錄,現在古碑被當作水利石料,用在村前水塘壩基上。
老人還說,在他的記憶中,這兩尊石頭是村口大門堂頭下左右兩側的上馬石。在上馬石前端都有一個圓孔,一位村民表示這是安裝門堂大門的,這兩尊上馬石可以安裝大門,還可以作為古時候上馬或下馬墊腳用,另外,還可以給門堂起到裝飾作用。
老人介紹,所謂門堂有3米多高,4米多長,門堂頭上蓋了瓦,是村子進出的主要位置,也是村莊的象征。他說門堂正門朝東,村裡有個傳統,不管哪家辦紅白喜事,必須從門堂內進出。可惜在文革期間,門堂被毀了。
說起門堂的來歷,村民們表示,是村裡張姓永字輩老祖宗們建的,按照排行排立,在村裡張姓已傳了很多代了。由於門堂頭建築已有200多年歷史,這兩尊上馬石也就有200多年歷史,應該是清代年間的。對於這兩尊上馬石是不是文物,記者將向有關專家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