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史前最大的石頭城址,石峁遺址內人們的住房條件如何?考古專家給出了最新答案:石峁外城東門附近清理出一處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錯落有致院落,其窯洞式住房、高處庫房、禮儀性廳房及石鋪地坪和院落門址等結構基本清晰,如此完整而罕見的石砌院落無疑對於研究龍山文化晚期較高等級人物的居住條件和早期國家等具有重要意義。
地處黃土高原北部、黃河西岸的石峁遺址,經過近五個年度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不僅發現了由“皇城台”、內城和外城構成的石峁城址,揭露了外城東門址、貴族墓葬區、普通居址等重要遺跡,為探討石峁城址的聚落結構與布局、興廢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邵晶說:“2015年新發現的這座院落規模較大,有居住的地方、起居室和禮儀性建築,其後面高處的房子應是倉庫。整個院落的結構是非常完整,而且高低錯落有致,不在一個平面上,但居住這些房子的人共用一個活動面,這樣的發現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是非常少見。”
記者發現,四座房子中有兩處屬於窯洞式的建築相鄰。專家認為,窯洞的規模要比其時一般居住的要大些,目前保存得非常好的,除了非常完整的窯頂外,兩個石砌窯門保存的可謂完好。在門兩側有相當於門框一類的石頭建築,有專門打磨過的門楣石、門檻等,可以說這些石頭建築已經完全具備後來歷史時期關於門的基本構造。
正對院落門的獨處房,是一處早期禮儀性建築。它的門前院落外面用石頭鋪出一塊非常平整的地坪,地坪外側有專門和這個房子對稱的院落門,在院落門外還有專門進入的石台階。
邵晶說,院落門一側幸運地保存下了一塊門塾石。近些年來,考古人員在陝北地區龍山時代做了大量工作,這樣的門樕石已經發現了很多,可以說在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間大量使用這種用石頭做的門塾石,而且當時的門都是單面開的,即一般都開向右側,可能這是陝北史前院落門的一個普遍規律。
此外,在一處窯洞式建築的地下,考古發掘出一個非常窄的豎穴土坑墓,埋葬著一位十幾歲的少女,她雙手交叉抱在胸前,而且缺失一條小腿,跟石峁築城時埋葬人頭一樣,都應當屬於其時高等級建築的禮儀之一。
邵晶說:“這麼高等級的史前院落,與一般老百姓居住的土木建築明顯有異,說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石峁所在的中國北方社會等級非常嚴重。巨大的石頭城和高等級的院落應該代表其時候已進入一個早期的等級社會,或者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