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傳奇隱藏在傳統老街
日期:2016/12/14 10:07:03   編輯:古建築保護街區遺存的老字號
有人說,廣西北海的傳奇不在銀灘,不在外沙;不是富氧離子的空氣,亦不是馳名中外的南珠。北海的傳奇與精神隱藏在傳統的老街之中。老街歷經滄桑,向人們展示著流淌其間的風物世情,講述著北海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俯瞰老街
名字裡都是故事
沙脊街是北海市區最早的街道,因而有“北海第一街”之稱。相傳此街約始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因建在形呈脊椎隆起的沙帶上而得名。沙脊街長400余米,寬不過兩米多。路面全用花崗石條或其他石條鋪砌。街上南北相向的店鋪全為一層或兩層的建築,臨街立面除牆柱外,全為木板結構,瓦檐伸出約1米,起著遮陽避雨的作用,保持著我國南方商居兩用建築的傳統形式。沙脊街始建時從當時的九曲巷處自西往東興建,它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府商人於清末建造的廣州會館,該館占地面積頗大,館內建築有若干個廳、堂、廂房和天井,具有我國南方古典建築的特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廣州會館是北海市區近代建築中規模最為宏大的公共建築。
沙脊街建成後,接著在其東端往東興建長200余米的中華街。此街的商業也很興旺,有書店、飲食、鞋業、手工業和估衣業(買賣舊衣物的行業)。中華街的估衣鋪最多,不下20間,因而有人稱此街為“估衣街”。這些估衣鋪的貨源來自北海各當鋪,它們把典當期滿而不贖取的衣物拿去估衣鋪賣,從中獲取較高的利潤。估衣鋪每天早上開店很有特色,老板們不約而同地用雙手舉起櫃台上的算盤,搖動盤內的數十粒珠子發出連續不斷的響聲,先慢搖,然後逐漸加快並且把算盤提高,當搖到盤珠子發出最密集的響聲時突然停止,這時算盤上下層珠子會整齊地分開(使用算盤時最初的靜止狀態),然後輕輕地把算盤放在櫃台上。老板們就是通過搖算盤這一絕招祈禱當天生意興隆。
中華街建成後又過了二三十年,北海興建了同樣長200余米的興華街。此街的商業也很熱鬧,有榮興福皮箱鋪、高登科筆鋪、雅趣酒樓、山貨鋪、白鐵制品鋪、鞋鋪、雜貨鋪、染料鋪以及當鋪等,但以客棧最多,從靈山、武利、龍門、小江等山區肩挑果子、大米、竹織品來北海賣的小商販到北海,大多入住這些小客棧,一些中介人在這裡做提供買賣服務的“九八”生意。由於興華街各式各樣的店鋪多,所以又稱“店鋪街”。
中華街和興華街與最先建成的沙脊街同建在一條沙帶上,而且這三條街依次首尾相連,成為北海早期最繁華的商業長街,後來北海人把這三條街統稱叫沙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