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八詠樓首次發現元代“蘭溪州造”銘文城磚
日期:2016/12/14 12:17:00   編輯:古建築保護銘文城磚
日前,金華市文物局在清理八詠樓東北側護坎牆時發現一批銘文古城磚。截止10月26日,已發現各類銘文古城轉磚21塊,磚上印有“蘭溪州”、“蘭溪州造”、“金華縣”、“大城”等字樣,其中,“蘭溪州造”銘文城磚系首次發現。這些銘文磚的出土為進一步研究八詠樓以及金華城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目前,古磚已轉移至金華市文物保護管理所保管,日後將進入八詠樓陳列展覽。
金華古子城始建於東漢至三國時期,歷史上一直是金華歷代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至今仍保持著歷代延續的傳統風貌,目前有發現“子城”銘文城磚系早起子城城磚,市博物館展有該類城磚。此後,古子城城牆屢毀屢建,但歷經1100多年,仍保持原有格局,較為完整地提供了作為古城的社會、政治、軍事、生活形制和格局的佐證。宋、元、明、清時期均多次修建子城城牆。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起,金華連遭日本侵華飛機轟炸。1938年12月10日,為防空和便於居民疏散,城牆先後被拆,今僅存宏濟橋頭、明月樓、白蓮巷北、高坡巷等幾處遺址,較大的古建築也僅存侍王府、八詠樓、天寧寺、府城隍、明月樓等幾處。
據初步考證,“蘭溪州造”銘文城磚是元代修建城牆所用的城磚,《光緒金華縣志》記載:“蘭溪州造磚,文在側如題,四字正書,無歲月,在蓉峰書院後敗垣,郡人鄧氏藏。”這段記載時間點為元代末年,即當時已有人將“蘭溪州造”銘文城磚作為收藏品,據初步分析,“蘭溪州造”銘文城磚應早於“蘭溪州”銘文城磚。
金華古子城城牆城磚出現“蘭溪”並不稀罕,明代以前,金華子城城牆在需要修建時,金華會向各個縣“攤派”城磚制造任務,2000年前後古子城開發時有市民稱發現過八婺各地縣名的銘文城磚,如“稠州”(即義烏)、“武川”(即武義)、“麗州”(即永康)等,此次發現的“蘭溪州”、“金華縣”城磚也屬於該類城磚。金華有句老話,“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說的是古代蘭溪經濟遠比府治所在的金華發達,這次發現多塊“蘭溪州造”、“蘭溪造”城磚也印證了金華古子城城磚大量由蘭溪負責建造,蘭溪經濟實力在當時較為雄厚的事實。
明代以後,金華修繕城牆時,由金華府統一籌措資金修建城牆,城磚銘文也變為了“大城”、“府城”等,此次亦有“大城”城磚發現。此次在八詠樓東北側護坎牆發現如此大量銘文城磚得益於古代修建城牆擅長“廢物利用”。明末金華守將朱大典與清軍在金華血戰3個月,最後彈盡糧絕,在八詠門附近的火藥庫引燃炸藥以死殉國,八詠門也遭到極大的破壞,清代在修繕現在的八詠樓台基時,將古城牆所用城磚砌入其中,保留到了今天。其它各處古城牆遺址亦是如此,時至今日,仔細觀察古城牆時,還能偶然發現銘文城磚鑲嵌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