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神木縣石峁遺址現石雕人面像

神木縣石峁遺址現石雕人面像

日期:2016/12/14 12:17:36      編輯:古建築保護

兩組眼紋的相對位置(畫圈處)。張佳 攝

    據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該遺址考古負責人孫周勇介紹,今年考古隊在石峁遺址高等級建築的核心分布區“皇城台”北側牆體,意外發現了牆體表面的菱形眼紋裝飾圖案,共發現兩組三只“大眼睛”,三只眼紋嵌入石牆,與石牆表面平齊,都是制作規整的橫放菱形砂巖石塊,眼眶凸出。

    其中,第一組較大,分為東西兩只,西邊的因所在石牆塌陷,位置稍下偏。原應與東邊的處在同一水平對稱分布,兩眼大小相當,寬約30厘米、高約18厘米,兩眼間距28厘米。第二組較小,僅存一只,位於第一組東眼斜上方約60厘米處,眼紋石塊寬約33厘米、高約15厘米,該眼東部牆體保存完好,未見其他菱形石塊,而西部與第一組眼紋交界處的牆體塌毀嚴重。考古專家推測,此處應還有一菱形石塊與第二組對稱分布共同構成一雙“石眼”。

    值得一提的是,入秋以來,專家們在外城東門附近二號角台牆體上發現數只形狀規整的菱形石塊,但均無邊框,是否為皇城台眼紋的簡化形式?專家推測不排除這種可能。同時日本著名考古學家飯島武次在參觀石峁遺址後認為,菱形眼紋與三星堆眼紋有相似之處,值得進一步研究。

    神秘石雕千人千面

    在開展正式考古發掘前,石峁遺址有石雕人面像的現象已引起考古學家的高度關注。數年前,有學者就對石峁遺址展開考察,公布了一批特征明確、造型獨特的石雕或石刻人像,數量20余件,均為砂巖質地,大部分是人面像,也有半身或全身的石像。迄今為止,石峁遺址發現的石雕人面已有近30件,多系征集所獲,傳說出土於皇城台一帶。

    但是,今年7月,考古隊在對外城東門址一帶馬面進行調查時,在外城東門南側五號和六號馬面之間的表層坍塌亂石中,意外發現了一件保存完好的石雕人面。人面大致呈長方體,後部有殘損,長24厘米、寬13厘米、高20厘米,周身打琢痕跡明顯。

    石雕像的人面輪廓為豎向橢圓形,淺浮雕,內刻眼、鼻、嘴,特別是對於鼻子的雕刻尤為精細,將鼻翼兩側斜向下剪以凸出鼻梁。整個人面輪廓清晰、深目高鼻,表情沉靜,面部輪廓成幾乎標准的橢圓形,從底料中被清晰地勾勒出來,雕刻得栩栩如生。

    從其出土位置和石料加工形狀來看,專家推測極可能同石雕眼紋一樣,原應嵌於外城東門南側一處馬面牆體表面。已經發現的20多件石像,面貌上沒有重復的,個性化特征明顯,顯然有具體的雕刻對象。

    考古專家分析,結合石牆內嵌玉、牆基下埋葬人頭、牆面上嵌刻眼紋等現象,推測是石峁先民應該是很在意自身精神屏障的營建,留給我們一系列“石破天驚”的文化遺產。



    先前認為的“祭壇”或為“哨所”

    之前,考古專家曾在調查時發現一處疑似當時“祭壇”的建築。然而今年考古專家對“祭壇”的發掘,發現“祭壇”有可能是當時的“哨所”,跟高大的石峁城牆一起構成了人類史前強大的防御工事。

    早在2013年的考古調查過程中,專家意外在“祭壇”處發現一枚玉鏟,結合以往同時期的祭壇性質,專家初步推斷該處可能是跟石峁祭祀有關的“祭壇”遺跡。

    祭祀和軍事是古代社會政治中的頭等大事,考古人員對史前“祭壇”的追尋更是關注。然而,經過今年的進一步考古發掘,專家發現這處石頭砌築的相對封閉的方形空間,其大概形制是長寬約14米,牆體1米多寬,其上半部分被損壞了,可見5組相互對應的槽狀石槽,明顯和內立柱有關,進而以立柱支撐起上層建築結構。

    但此處除了在2013年的調查中發現一件玉鏟之外,基本再不見與“祭祀”相關的其他遺物或現象,根據方形石圍內側均勻分布的壁柱槽分析,祭壇所在山峁頂部或為一座用柱子架撐的“哨所”,其功能或與登高望遠、觀敵瞭哨有關。

    從這處“哨所”的位置,能看到石峁外城的一處南門,天氣好的情況下跟外城東門的角台有很好的通視效果,它很可能起到預警的作用。相當於長城上的烽火台,發現情況能迅速將情報傳遞到石城的核心部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