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神木石峁古城
日期:2016/12/14 12:24:50   編輯:古建築保護考古隊員清理人頭骨
4月初,新一年的石峁考古又開始了。
石峁遺址位於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北側山梁。每天清晨,石峁考古隊員迎著朝霞踏著黃土從半山腰的住處出發走2公裡的山路,趕在7點30分前到達遺址東門址,開始一天的發掘工作。考古隊員一蹲就是大半天,他們用筷子、刷子、手鏟等工具安靜地清理、整理,考古過程似乎顯得漫長而枯燥。但是,在每一位石峁考古隊員心裡,只有對參與石峁發掘的那份敬畏與激動。
“能在陝西做史前考古,那是所有考古人的夢,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在接觸的石峁考古隊員裡,他們會不約而同地說出這樣一句話。
1人家下雨收被子,他們收手機
對於考古人員來說,發掘時期生活環境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心理准備。但是,當13名石峁考古隊員來到石峁村時,眼前的一切還是讓他們有些失落。
在神木,石峁村屬於比較荒涼偏僻的村落,這裡僅有13位留守老人居住,過著靠天吃飯的農耕生活。為了發掘工作的便利,石峁考古隊的大本營就確定在通往遺址的半山腰上,是村子裡20多年前廢棄的三孔窯洞,窯洞內外都顯得破爛不堪。“雖然知道陝北的考古條件艱苦,有一定的心理准備,但第一次站在三孔窯洞前,心裡多少還是有些落差。”提及當初對住處的失望,石峁考古隊隊員邵晶自嘲地笑了一笑。
剛剛駐扎石峁村的隊員們,還沒來得及拾掇窯洞,就不得不面對來到這裡的第一大難題——吃水難。這裡還沒有通自來水,整個石峁村還過著靠天吃水的日子,隊員們有點不知所措。“先到村裡的老鄉家學習取水的經驗,再在住處附近找個蓄水窖。其實,習慣了也不是什麼事。”一位曾在石峁考古隊做過技工的師傅回憶起當初克服吃水難的經歷顯得很淡定。於是,在石峁村的日子,雨季的時候,考古隊技工師傅學著當地的村民每天去半山腰的蓄水池裡擔水吃。而到了旱季,他們只能靠汽車每天從鎮子上買8桶純淨水,而這8桶水是考古隊十二三個人唯一的用水來源。而這裡大部分的時候是沒有雨的旱季。“無論是雨季還是旱季,在這個地方每個人每天的用水量都要嚴格地控制,沒有辦法。”
在考古隊員帶來的生活用品裡,隊員邵晶准備最多的便是蠟燭。除了每天8個小時的現場工作外,考古隊員們回到窯洞裡還要做一些簡單的文物修復和資料整理的工作。可是,石峁村三天兩頭停電的現象,著實讓隊員們苦惱了一陣子。“到鎮上打聽才知道,這個村子電線都老化了,為了安全起見,一刮風鎮上的供電所第一個就先把這裡的電源切斷。”邵晶說。不能改變環境,就只能適應環境。考古隊一方面白天爭分奪秒地工作,另一方面在窯洞裡備足了又粗又大的蠟燭來應急。
石峁考古隊還有一大怪,就是手機大部分時間掛在窯洞前的樹枝上,因為這樣才能接收到一格微弱的信號。“一下雨,家家都忙著收衣服,只有石峁考古隊的人慌著收手機。”說起收手機的段子,邵晶哈哈大笑。由於住處的偏遠,在這裡考古隊員經常無法正常使用通訊工具,過著基本與世隔絕的生活。“要聯系的事情太多了,沒辦法打電話肯定不行。”剛開始,為了打一個電話,他們甚至跑到一千多米開外的空地。漸漸地,考古隊發現,把手機掛到門前的樹上,好歹會有一格信號。於是便有了石峁考古隊一下雨慌著收手機的段子。
“對於石峁考古隊員來說,克服困難慢慢變成了一種樂趣,只要能想盡辦法呆下來,能正常發掘,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石峁考古隊隊長孫周勇這樣總結。
2帶著兩個月大的女兒一起考古
由於發掘任務的繁重和陝北凍土期較長,石峁考古隊員在發掘期總是爭分奪秒。為了支持考古隊員的工作,家屬們也盡量趕到石峁村來探親,讓隊員安心在這裡多出成績。2013年4月,考古隊迎來了僅有兩個月大的探親家屬。
2013年2月,邵晶喜得千金。喜悅過後,邵晶有些犯愁了。他既捨不得離開剛剛出生的寶貝女兒,又放不下石峁遺址的發掘。當時,邵晶算了筆時間賬,如果經常回來看女兒,來回路上三四天,加上家裡呆幾天,一趟下來十來天的時間就沒有了。而十來天的時間對於每年僅有8個月挖掘期的石峁遺址發掘來講太珍貴了。邵晶猶豫再三,還是決定把只有兩個月大的女兒帶到石峁考古大本營。
“剛開始肯定有點擔心,你想大人都有點受不了這樣的環境,何況是嬰兒。”回憶起女兒的這段經歷,邵晶顯得很自豪。小家伙也著實爭氣,在考古隊生活的四五個月裡,顯得健康快樂。不過,女兒在考古隊生活的日子裡,有兩件事情至今讓邵晶心有余悸。
七八月份是神木雨水最多、停電最頻繁的日子,也是考古隊員們最無奈的日子。那段時間,幾乎每天晚上,邵晶都是在半睡半醒中度過的。因為窯洞頂部有出氣孔,半夜裡,冷不丁就有一股水從頂上澆下來,澆得被子上全是水,這時,在黑壓壓的窯洞裡,邵晶第一反應是先把女兒保護起來。“從頂上澆下的水特別涼,怕把女兒激病了。在這偏僻的地方,病了可怎麼辦?”就這樣,幾乎每天晚上邵晶都是抱著女兒在半睡半醒中熬過來的。當時,其他隊員曾擔心,每天晚上都要料理女兒的邵晶,在白天面對這麼高強度的工作能不能撐得住。
除了漏水,更可怕的是窯洞內外遍地的蠍子。在七八月份的石峁考古隊駐地,考古隊員半夜經常會被同事的一聲慘叫嚇醒。“有一次,其中的一個隊員被蠍子蜇得非常嚴重。手腫得有10厘米厚,整條胳膊不得動,是打了解毒針才慢慢恢復的。我當時非常擔心女兒被蜇。”有了同事的這次經歷,邵晶每天晚上多了一項工作:把炕來來回回檢查幾遍,把女兒穿的衣服和蓋的被子也要仔細檢查。“有一天,我拿起女兒衣服,一只蠍子掉出來,把我嚇壞了,第二天就跑去鎮上買了個衣架。”說到這裡,邵晶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事實上,從邵晶講述中感覺到,女兒呆在考古駐地的那段日子對他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戰。不難想象,白天要拼命地完成繁重的發掘任務,晚上又要擔驚受怕地照顧女兒,對於常人來說這是怎樣的一種煎熬。“你看,我女兒和別人不一樣,她從嬰兒時期就比別人多了一份厚重的經歷,是非常難得的。”邵晶打趣地說。
3因為熱愛,選擇奉獻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是什麼力量讓考古隊員們一定要克服一切的困難、堅決完成發掘任務?“對於我們隊員都是一樣的,只要站在發掘現場,親手發掘出一件件文物,那種幸福感會讓你覺得再苦再累都不算什麼。”邵晶激動地說。
今年30歲的邵晶工資卡上每月的收入是3600元,除去還房貸的兩千多,一家三口靠剩下的1000多元維持生活。而生活的艱辛並沒有阻擋邵晶對於考古事業的熱愛。
2012年10月16日,是在神木縣舉行石峁遺址評審會的日子。為了在這次會議上能向專家們呈現更多的資料,邵晶和隊員們自行把工作時間從8小時拉長到15個小時,每天天不亮,隊員們就踏上了去遺址的山路,到傍晚光線看不清的時候才戀戀不捨地收工,晚上又點著蠟燭做修復和整理工作,這樣的生活石峁考古隊隊員們堅持了一周的時間。而一個星期的高強度的考古工作讓邵晶足足瘦了8斤。“如果我們不拼命,可能石峁遺址評上中國十大發現就要推遲一年。”邵晶至今堅信當時的奮力一搏是非常值得的。評審會結束後,石峁考古隊員駐地異常安靜,所有隊員都美美地睡了一天一夜。
“現代社會,誰不想留在城市,每天和朋友出去吃喝,回來再上上網,陪陪家人。”邵晶說。而為了實現考古理想的考古隊員們不得不選擇遠離城市,過著與同齡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考古隊吃白水煮面條是再經常不過的事情,菜價那麼貴,更不用說吃肉了。”為了節約生活成本,隊員們在駐地周圍種辣椒、菠菜,還養雞。白天到現場要操心任務繁重的發掘工作,回到住處又要忙於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就在這樣的狀況下,考古隊員沒有退縮,完成了既定的發掘任務。
“就是因為熱愛考古,所以甘願奉獻於考古事業。”邵晶若有所思地說。
4付出背後收獲感動
石峁考古隊的付出,當地人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如今,石峁考古隊這塊招牌在高家堡鎮就是信譽的象征,這讓考古隊員們尤為感動。
記得有一次,邵晶的女兒到了打預防針的時間,去鎮上的衛生所,衛生所醫護人員以外地人為由拒絕注射疫苗。這時,邵晶的妻子說自己是考古隊的家屬,當時那個醫護人員二話沒說就為孩子完成了疫苗接種。再以後,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如果去鎮子上買東西,只要說是考古隊的,哪怕是當時沒拿錢,都可以先把東西拿回駐地。這些點滴事情都讓考古隊感動不已,也更激發了考古隊的士氣和拼搏精神。
從村民到縣上領導都知道石峁考古隊為了考古過著極其艱難的生活。當村子裡的人知道考古隊來了個嬰兒之後,隔三差五就有老鄉送來小米之類的吃食。平時,縣上也經常派人來慰問考古隊,送些肉類,讓大家改善生活。“這些是沒法造假的,人心換人心,因為你是真心實意在付出,才會得到認可和幫助。”說起與當地的關系,邵晶分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共患難的生活讓考古隊員們收獲了堅實的友情。有一次,邵晶趕著去榆林市辦事,去榆林的路上就下起了大雨,邵晶就住在市上了。沒想到,就在當天,女兒一直哭個不停,足足哭了三個小時。在這三個小時裡,考古隊所有人都停下了手裡的活,圍在邵晶女兒周圍,想盡辦法逗孩子笑。“他們能那樣關心我的孩子,也是對我工作的支持和認可,讓我特別感動。”
石峁遺址的發掘工作還在緊張進行中,相信有了這群考古人的執著和奉獻精神,這裡將會捷報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