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鎮寺之寶法海寺佛教壁畫
日期:2016/12/14 12:14:36   編輯:古建築保護法海寺壁畫一角
《禮佛護法圖》
法海寺壁畫
法海寺壁畫
法海寺明代壁畫是法海寺的鎮寺之寶。法海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囗東北約兩公裡的翠微山麓,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有說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進的,還有冉冉飛舞的。所繪人物、禽獸、神怪和草木等,不僅形象真實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諧明快,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淨、或莊嚴肅穆的佛國仙境畫面。
法海寺主要聞名於寺內的壁畫,經過五百多年漫長歲月,法海寺大雄寶殿的六面牆上,至今完整地保留著九幅極其精美的明代壁畫。壁畫分布在大雄寶殿北牆門的兩側、中佛像座龛背後和十八羅漢身後兩面山牆上,壁面積達236.7平方米。
1993年初,在北京法海寺壁畫歷史藝術價值論證成果研究討論會上,經專家論證,法海寺壁畫是中國現存元、明、清以來由宮廷畫師所作為數極少的精美壁畫之一,也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所保存的古代壁畫中的傑出代表,與敦隍、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並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
專家們一致認為,在中國現存明代壁畫中,從壁畫藝術、規模、完整程度和壁畫制作工藝、繪畫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綜合論證,法海寺壁畫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佛龛背後繪的是觀音、文殊和普賢三尊菩薩以及他們的脊屬和坐騎。其中以中間的水月觀音畫得最為傳神和出色。她寬肩袒胸、肩披輕紗,薄似蟬翼,胸飾璎珞,表情溫和安詳,屈左膝盤左而坐,形態莊重大方給人以清新明淨、和藹祥瑞、出世超凡之感。十八羅漢身後兩幅壁畫,以如來佛和飛天為主,襯以牡丹、月季、芭蕉和菩提等,加以祥雲缭繞,顯得莊重肅穆。
法海寺明代壁畫最為珍貴的壁畫要算北牆門兩側所繪《禮佛護法圖》。該圖由帝後、天龍八部和眾鬼神組成浩浩蕩蕩的禮佛護法行列。兩幅畫共有人物35人,三五成組互相呼應,人物服飾華麗,儀表莊重溫雅,色澤艷麗而濃厚。左面一幅畫分三部分:走在隊伍最前列的是四個膚肌豐潤表情莊重的天女。一個侍女手托花缽走在最前面,接看是女後雙手合十緩緩前行,另外兩個侍女捧盤跟隨在後,後面簇擁著一群撐幡的嫔從。在她們身後擔任護衛的是立目瞪目、體態魁偉的廣目和多聞天王。此畫的中央部分所繪是如意觀音,她的腳下有獅子、狐猩和豹。觀音前面走著三個女侍,一個手托菩提樹,兩個撐飄拂寶幡。畫的後面部分繪金剛、力士、小鬼和帝王。金剛手執斧钺,力士拿杵,小鬼扛艮鋸,長發鬼手撐風幡,他們都伴隨戴冕旒的長發帝王正在行進。右面一幅畫也分為三部分:前部繪帝王和女像。畫面以一個手捧插珊瑚銅壺的俊美少女為先導,隨後是頭戴冕旒、神態肅穆的帝王,帝王身後分別撐幡和捧盤的伴隨仕女,護衛他們的是懷抱琵琶和手執寶劍的增長天王和持國天王。中部所繪是八雙手臂拿著不同法器的觀音,伴隨他的是手持香爐的比丘和舉幡女郎,隨後是天帝和天後。天後裙帶艷麗多彩,神態豐滿多姿。壁畫的後部繪的是不空羂索觀音和韋馱以及帝後,結尾是一個長發夜叉和捧著珊瑚瓶的魚精。這些佛畫都嚴格遵照佛教的儀軌,沒有儒道摻雜的痕跡。除此,大雄寶殿頂部三個藻井天蓋上所繪“曼陀羅”和天花板上所繪的以梵文代表的“毗盧遮那佛”和菩提像,也都極為精美。彩畫以翠綠靛藍色和描金制作,顯得異常華麗嚴謹,形式樸素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