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營造法式》李誡著。李誡是宋徽宗時的將作少監;宋《營造法式》刊行於崇寧三年(公元1100年),是北宋汴梁宮殿建築的“法式”。研究宋《營造法式》比研究《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曾經又多了一層困難:既無匠師傳授,宋代遺物又少——即使有,剛剛開始研究的人也無從認識。所以在學讀宋《營造法式》之初,只能根據著對清式則例已有的了解逐漸注釋宋書術語;將宋清兩書互相比較,以今證古,承古啟今,後來再以旅行調查的工作,借若干有年代確鑿的宋代建築物,來與宋《營造法式》中所敘述者互相印證。換言之亦即以實物來解釋《法式》,《法式》中許多無法解釋的規定,常賴實物而得明了;同時宋遼金實物中有許多明清所無的做法或部分,亦因法式而知其名稱及做法。因而更可借以研究宋以前唐及五代的結構基礎。
宋《營造法式》的體裁,較《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為完善。後者以二十七種不同的建築物為例,逐一分析,將每件的長短大小呆呆板板地記述。宋《營造法式》則一切都用原則和比例做成公式,對於每“名件”,雖未逐條定義,卻將位
置和斫割做法均詳為解釋。全書三十四卷,自測量方法及儀器說起,以至“壕寨”(地基及築牆)、“石作”、“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作”、“彩畫作”、“功限”(估工)、“料例”(算料)等等,一切用原則解釋,且附以多數的詳圖。全書的組織比較近於“課本”的體裁。民國七年,朱桂莘先生於江蘇省立圖書館首先發現此書手抄本,由商務印書館影印。民國十四年,朱先生又校正重畫石印,始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民國十七年,朱桂莘先生在北平創辦中國營造學社。翌年我幸得加入工作,直至今日。營造學社同人歷年又用《四庫全書》文津、文溯、文淵閣各本《營造法式》及後來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發現之清初標本相互校,又陸續發現了許多錯誤。現在我們正在作再一次的整理,校刊注釋。圖樣一律改用現代畫法,幾何的投影法畫出。希望不但可以減少前數版的錯誤,並且使此書成為一部易讀的書,可以予建築師們以設計參考上的便利。(——梁思成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