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遼陽發現百余座完好漢魏墓葬

遼陽發現百余座完好漢魏墓葬

日期:2016/12/14 12:13:24      編輯:古建築保護

發掘墓葬300余座

    記者從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至2015年11月,遼陽苗圃墓地共發掘墓葬300余座。

    遼陽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2300多年。最早名為“襄平”,戰國時燕國在此設遼東郡,公元189年,漢宮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此後公孫氏政權偏安遼東,曹魏景初二年(238年)為司馬懿所討滅。

    如此大規模的漢魏墓葬群發掘,在遼寧也很少見。墓群中的幾座珍貴的壁畫墓,均屬於西晉時期,對公孫氏割據政權覆滅後的遼東政治、經濟、社會狀況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記者了解到,遼陽苗圃墓地位於遼陽市太子河區曙光鎮南光委原遼陽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內。為配合遼陽市政府經濟適用房工程,2008年5月開始,至2015年11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苗圃墓地進行了3次大規模發掘,共發掘墓葬300余座。僅2015年從4月中旬始,至11月中旬結束,就發掘漢魏時期墓葬141座。

    墓地主體為漢魏時期墓葬,依據形制可分為土坑豎穴墓、石椁墓、石室墓、磚室墓和磚石混築墓5類,部分石室墓墓室內還殘留有彩繪壁畫圖案及刻劃圖案。出土各類遺物約3000件,包括陶器、銅器、鐵器、玉器、金銀器和錢幣等。

    還存在少量遼金時期墓葬,依據形制可分為石椁墓、磚室墓和磚石混築墓3類,出土遺物有陶器、瓷器、銅器、玉器、鐵器和錢幣等約50件。其中,發掘出土瓷器的燒制工藝與冮官屯窯址出土瓷器風格相近,且墓地與冮官屯窯址距離較近,推測該批墓葬出土瓷器由冮官屯窯址造。

    遼陽苗圃漢墓是遼陽市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漢魏時期墓地。這些漢魏墓葬一般采用豎穴石板墓或磚室墓,隨葬器物多為陶器,主要有甕、罐、壺、盤、碗、杯、樓、灶、耳杯、長頸瓶等,個別墓葬隨葬有青銅器、瑪瑙器、金銀器或漆器等,青銅器有銅鏡、銅帶鉤、銅蓋筒、銅管等。

    墓葬結構復雜,建築堅固,布局考究。磚室墓平面近梯形,均為單室,為長方形繩紋磚“人”字形鋪砌墓底和立砌墓壁,楔形繩紋磚拱砌墓門楣和券頂,長方形墓室後部均有明器台,墓室結構較為簡單。

    值得重視的是,該地區的漢魏時期墓葬很有地方特色,多以石板墓為主,所葬入骨也多為多人葬,墓葬形制與出土的器物和距此不遠的沈陽、本溪地區同期墓葬有明顯區別,有些器形在其他地區未見。

    遼陽漢魏壁畫墓形成的時代早,歷史跨度大,從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前後延續兩三百年時間,尤其是豐富多彩的壁畫和榜題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狀況,是了解和研究漢魏時期遼東歷史的珍貴資料。

    壁畫是用顏料直接繪制於石板上,有人物、馬、牛車等圖案。紀年墓的石板上刻劃有“建安三年”、“茂安”、“以太安三年春三月十八日造訖師王休盛”、“聞此”、“郭師”、“張樂安曾得”等。出土隨葬品約400余件,有壺、罐、長頸瓶、盤、灶、井、倉、奁、盒、銅鏡、銅印、銅錢、玉豬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