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臨沂古城的保護與開發

臨沂古城的保護與開發

日期:2016/12/14 10:02:44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城與古鎮的歷史文化和古典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歷史文明的結晶,是民族發展史上的“活字典”,也是對先民智慧和傳統文化繼承的重要途徑,更是特定的歷史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和印記。因此,對古城、古鎮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就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國家主席胡錦濤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但目前的情況卻讓人十分的擔憂和遺憾,古城、古鎮建築連同帶有歷史印記的生活方式的消逝,僅僅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與傳統家園、傳統理念的割裂,也僅僅是一兩代人的經歷。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化的“浪潮”裡,“新價值”的狂歡中,想保存一些能承載傳統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古城鎮,可以說十分困難,難於上青天,悲觀地說,古城鎮永遠的消逝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建設性破壞是智慧理性的錯位,直接破壞是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愧對。所以,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古城鎮的保護與利用,就成為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及歷史責任,為科學地保護和合理的開發我區獨有的古城鎮資源,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臨沂古城的保護和開發
    臨沂古城,暫且以“琅琊古城”稱之,始建於公元前492年,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史記記載,明代臨沂城的范圍,東到沭河南岸,南到青龍河北岸,面積約1.64平方公裡。
    以今沂蒙路為南北軸,東半部分已基本完成舊城改造,恢復古城已相當困難;西半部分,大部分還未拆遷改造,保護古城刻不容緩。
    以王羲之故居為中心、北至蘭山路,東至書院街,西至螞蚱廟街,南至青龍河(俗稱護城河),該區域大多為六十、七十年代建築,如條件具備,可進行古城古街的恢復性建設,如條件達不到,可對該區域暫時保留,且不可盲目拆遷改造,否則,臨沂古城的歷史和文脈將失去載體,無法延續。
    近期琅琊古城建設可首先恢復三座城門樓,南城門—望淮樓,在今臨沂老展覽館和東方紅廣場之間,橫跨沂州路,門外修三孔青龍河橋。東城門—鎮海樓,在今東翁城門遺址處,橫跨蘭山路,門外建遺址公園。西城門—瞻蒙路,在今蘭山區畜牧局和西關農貿市場之間,橫跨蘭山路,門外修五孔廣濟橋。
    對於王羲之故居西側(北至蘭山路,東至武廟巷,南至硯池街,西至螞蚱廟街)的建築風格,應與故居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清末民初,古城內還有四座蘇州風格的私家園林建築,其中最大的屬劉宅私家古典園林(今臨沂皮鞋廠外),建築精美,布局巧妙,修竹茂密,曲橋流水,可惜現已蕩然無存。
    琅琊古城的保護和重修,應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以恢復古街古巷為手段,以統籌地下開發和地上保護為途徑,以文化設施和商鋪居民為載體,既要尊重歷史,又要突破傳統城市布局及理念,為保護和建設好古城,應廣泛借鑒省內有價值的開發經驗和南北精湛的古建技術。
    一條老街一段歷史,一段歷史一份文化,人們無法忘記那熟悉的老屋故園,永遠揮之不去那心中的街情巷貌。
    二、白沙埠古鎮的保護及開發
    在當今中國工業化的洪流當中,在城鎮化的發展進行當中,古城鎮在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最後的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古村鎮、“因貧而留”、“因留而保”、“因保而富”、“因富而興”,因為這種富裕,給古鎮帶來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每一個古鎮都有自己的故事,在城鎮化的發展進程當中,古城鎮在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最後的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古城鎮、“因貧而留”、 “因留而保”、 “因保而富”、 “因富而興”,因為這種富裕,給古鎮帶來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每一個古鎮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圖畫,都有自己的聲音,古鎮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是有自己的心性和品格的。這種心性是古鎮的山上所孕育的,是古鎮的文化所塑造的,是古鎮的文化所熏染的,白沙埠鎮就是這樣的一個古鎮。
    白沙埠,歷史悠久。春秋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建中邱邑(邑址今諸葛城村),西漢為臨沂縣治所,後廢。清末屬俄莊鄉。民國時期屬臨沂縣第四區。白沙埠鎮駐地的孝友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王祥的故裡,也是琅琊王氏的發祥地。原名王家雙湖,明萬歷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賢兄弟,易名孝友村。
    孝友村前有一小河,自東向西流過,習稱“孝河”。寒冬季節,小河上下冰封如玉,稱為“孝河凝冰”,列“琅琊八景”之一。南岸有孝園和孝河廣場,園內有石碑,上題“晉王祥臥冰處”。北岸有孝友祠和王氏祠遺址,殿內供有王祥、王覽和王羲之的塑像,“黃雀入幕”,“風雨守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白沙埠鎮東北部的諸葛城村,存有中邱城遺址,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臨沂縣治。遺址系高出地表2至3米的平台,周長約4.5公裡,中邱城東有鴻福寺院,創建於唐,諸葛舊城有“武侯祠”歷史文人墨客將諸葛城當作諸葛故裡,留下諸多詩文。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和發掘,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對白沙埠古鎮的保護和開發,建議可采取如下方案:
    1、白沙埠鎮與李官鎮合並,統稱“羲之鎮”,可設立副縣級或縣級行政單位,以加強對古鎮保護與開發工作的領導。
    2、理清思路、轉變觀念、科學評價、民主決策
    在全面深化古鎮、古村保護的前提下,把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相結合,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和改善地方民生相結合,合理利用古城鎮村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業,把發展古鎮古村旅游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內容。同時,要樹立“古鎮旅游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古鎮保護”的古鎮旅游開發理念,使古鎮在保護與開發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宣傳可持續發展理論,特別要做好對古鎮居民的宣傳教育,讓廣大居民深刻認識到古鎮資源對於現實意義及長遠利益的重要性,從而使居民自覺地參加與古鎮建設的各項工作。
    3、羲之古鎮的保護與開發,應該堅持科學規劃、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合理開發、保護優先的原則。由政府負責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實施統一規劃,加強統一管理,統籌各方面利益,通過“產業創新”實現“雙贏多贏”。在沒有統一、成熟的實施方案之前,萬不可盲目開工建設。歷史文化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壞,將無以恢復。
    4、羲之鎮作為古鎮旅游區,背靠大山,傍河而建。具體布局以孝河(釣魚島—諸葛城—孝友村—朱潘村)為主軸,以茶山為依托,以孝文化為紐帶,打造中國書法和孝梯文化產業的平台;恢復鴻福寺、武侯祠、諸葛古城,重修王祥、王覽舊居等古建築。使羲之古鎮的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原真性、整體性、唯一性、永續性”,其建築形式不僅要綜合考慮“居民”,“商鋪”,而且還要統籌考慮民間公共建築,如寺廟、祠堂、學堂、村樓、戲樓、城門、會館、書院、樓閣、橋、塔亭等。
    5、加強社會文化風貌保護。社會文化風貌是古城鎮人文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社會文化風貌,即可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又可將其發展成為旅游服務和社會活動機構,對包括傳統節慶、民間工藝、民間小吃進行及時收集、整理,並結合時代要求和古鎮旅游,適時開展鴻福寺廟會等社會文化活動。
    6、統籌整合“琅琊古城”和“羲之古鎮”的旅游資源,爭取省市旅游和文化部門的支持,將羲之古鎮開發列入省市重點文化旅游建設項目,並將其列入山東古鎮旅游線路重要節點,這樣,能大大拓寬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及智力支持。以“華夏書法與孝悌第一文化村”,積極申報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提高知名度,擴大美譽度。
    總之,古城鎮的生命在於文化,文化的生命在於傳承,傳承的基礎在於保護。古城鎮的保護和利用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行動,在保護與開發中形成循環,在循環中尋求和諧,形成文化遺產保護人人有責、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社會環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