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儀性堂
日期:2016/12/14 13:28:5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儀性堂的正門和左右龍虎門是“商”字門,為五間式磚雕牌坊門樓
陳奶奶說,後侖堂是村民熟知的名字
楣上刻字,是儀性堂最大的特色
倍磊的古民居繁多,用“五步一殿、十步一祠堂”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其中,倍磊一村有德星堂、玉田堂、豫順堂、守拙堂、恆德堂、敬修堂、三多堂;坐落於倍磊二村的有則順堂、志仁堂、懋敬堂、敬勝堂、敬仁堂、致和堂、九思堂;凝德堂、正義堂、集義堂、崇義堂、簡能堂、敦厚堂以及新屋裡花廳、王姓廳、水閣廳、台門廳堂則安居於倍磊三村;本文的主角——儀性堂則位於倍磊四村,與它同村的還有存義堂、精義堂、新德堂、效順堂、濟美堂、天命堂、善慶堂、秋廳等。
據《義烏市志》記載,除了這30多座有堂號的廳堂,倍磊還有幾十幢晚清、民國初期建造的沒有堂號的排三、排五兩插廂的老民居,以及遠近聞名的“十八祠堂十九殿”。林林總總加起來,倍磊擁有上百座明清古建築,在義烏境內實屬罕見。
這些古代的廳、堂、殿不是別墅,卻勝似別墅,無不說明曾經的倍磊“不差錢”。早在明代的時候,倍磊就已經成為義烏的一個重要的商業集市。種糖梗、搾紅糖、腌火腿、釀黃酒,倍磊人把生意做到了大江南北。
立業,也要成家。無論是當官的還是經商者,賺了錢都喜歡置辦房產。尤其是那些財力雄厚者,更以營造高廳大室、雅苑豪居為美。
當初,在倍磊街的雞腸小巷中尋到儀性堂時,一種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而生。
大氣、莊嚴是儀性堂給人的第一印象。儀性堂的正門和左右龍虎門是以“商”字為形建造的,為五間式磚雕牌坊門樓。“商”字門,是倍磊古建築的一大特點,也是義烏明清以來傳統建築的顯著特征。義烏人重商,所以把“商”字建成了進出的門,往來穿梭的人則是那“商”字中的“口”。
儀性堂正門門面的雕刻十分精美,內容以民間傳統的福、祿、壽、喜為題材,雕以龍鳳、仙鶴、鵝、牡丹等圖案,寓意鴻運通達。儀性堂門面的裝飾,據說是義烏域內現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磚雕。
跨過偏門的門檻,一條深邃的木長廊闖入視線。夏日陽光從長廊一側傾瀉而下,透過木格窗化成一個個或深或淺的斑駁光圈,浮塵在忽明忽暗的光圈中起舞,略微潮濕的地面被烘烤出一股暖意。
據佛堂鎮社會事業辦主任陳更榮介紹,儀性堂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建築坐北朝南,前後三進三開間兩天井,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廳、大廳、堂樓,左右兩廂兩弄堂,占地1047平方米。
從這頭望向那頭,儀性堂門廳、大廳的梁、檩、牛腿、雀替以及門窗都布滿雕刻。“楣上刻字,是儀性堂最大的特色,這在其他村的堂裡是看不到的。”陳更榮說。
規模宏大、造型氣派、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儀性堂將倍磊廳、堂的整體建築風格和倍磊人的細膩、豪邁傳承到底。
72歲的陳海琴是儀性堂的住戶,也是它的鄰居。儀性堂有很多個名字,如,義性堂、後草堂、後侖堂,被村裡人熟知的是“後侖堂”。“因為它的東、西、北(面)都有祠堂。”陳奶奶說,和其他祠堂相比,儀性堂的位置比較靠後,所以叫後侖堂。
陳奶奶說,解放後,儀性堂曾被當作生產隊的倉庫。平日裡,村裡的紅白喜事、請客吃飯都會放在儀性堂舉辦。
時間縱身一躍,200多年後的儀性堂年年風吹雨淋,漸漸瓦破牆斜、屋梁發霉,破舊不堪。2010年,市政府出資93萬元修繕儀性堂。如今,儀性堂以嶄新的姿態立於世人面前,展示著義烏古商業的繁華。
推薦閱讀:
民間古建築木雕藝術與茶館文化的結合
南京僅存二戰時期的日本神社
今昔廣州陳家祠
福建翠郊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