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開封民間古建築石柱礎

開封民間古建築石柱礎

日期:2016/12/14 13:26:3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山陝甘會館內石柱礎

山陝甘會館內石柱礎

三眼井街石柱礎

三眼井街石柱礎

    石柱礎也有叫柱礎石的。通俗一點講,就是古建築木柱下面用於做基礎的石頭。石柱礎最早出現在一萬四千年前的仰昭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

    據說,在當時房屋的遺址中,人們就發現室內的木柱下面墊有扁平的礫石。這就是最早的石柱礎。

    及至後來的諸多朝代在建房時基本都采用這種形式。這樣做有兩種好處:一是使柱子落在比較堅實的石料上,可以使柱子受力均勻,增加它的穩定性;二是通過石柱礎的存在,阻止土地的潮濕向上侵蝕木柱,有效延長木柱的壽命和使用年限。

    在古建築中,柱子是房子的骨架,身份特殊,地位明顯,石柱礎從最初的實用到後來的實用和美觀相結合,這就出現了不同造型、不同雕花的石柱礎。

    石柱礎樣式特別豐富。從形狀上分,有方的、圓的,還有方圓相結合以及六面體的;從雕花上分,有獅、虎、龜、大象等獸類的,也有蓮花、牡丹、文字以及如意、雲、水紋飾的。據說北京現存有一塊東漢時期的柱礎石,上面雕著兩只老虎繞著柱子相互對視的圖案,極其生動形象。

    行走開封這些年,不時發現散落在街巷胡同和一些院落中的石柱礎。它們有大有小、有方有圓,有雕琢精美華麗的,也有簡潔大方的。每每看到這些,我的心都會被觸動,都會情不自禁去觸摸、感受一下。歷史總是躲在某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角落,當不經意時,她還存在著,如果一旦真正經意了,她卻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每當我走進一個街巷或院落除仰頭看古建築外,我還非常注意腳下,注意這風雨吹不化的石柱礎。

    石柱礎是非常有講究的。宋代《營造法式》裡專門對石柱礎的形制作出規定:“造柱礎之制,其方倍柱之徑……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蓮花,其高加覆盆一倍。”對照這個規定,我曾拿著尺子對三眼井街一個院落裡的仰覆蓮花石柱礎進行了認真測量,其結果是分毫不差。可見,古人做事的認真程度。

    古人除對建築本身的質量、尺寸嚴格把關外,對這些部件的裝飾也特別講究。一是為視覺美感;二是裝飾的花紋都有美好的寓意。宋代《營造法式》對裝飾花紋也有規定:“一曰海石榴華,二曰寶相華,三曰牡丹華,四曰惠草,五曰雲紋,六曰水浪,七曰寶山,八曰寶階,九曰鋪地蓮華,十曰仰覆蓮華,十一曰寶裝蓮華。”共十一種。緊接著作者說:“或於華文之內,間以龍鳳獅獸及化生之類者,隨其所宜分布用之。”意思很明了,就是在這十一種之內,還可以再配以龍鳳獅獸等神獸。這就像兩組排列組合,可任意搭配組合。可見,石柱礎可雕的內容之廣泛之豐富。

    在我見到的石柱礎中,雕刻最豐富的要數山陝甘會館裡的一石柱礎。最上面是一石鼓,石鼓下面是一層回紋,回紋下面是四個石獅,每個石獅中間又雕有神鹿覓食圖。其最下面是方形基座,每個基座上面又雕有如意紋,從上到下共分五個層次。人們稱這種石柱礎為復式石柱礎。

    在雕刻的技法上古人也特別講究。“如素平及覆盆。用減地平、壓地隱起華、剔地起突;亦有施減地平及壓地隱起於蓮華瓣上者,謂之寶裝蓮華。”這裡所說的技法,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慣稱的淺平浮雕、淺浮雕和高雕、圓雕等。總之,古人對其建築的每個部件都十分用心,甚至不允許出半點的不如意。

    我在茅胡同內的汜水會館見到兩個不同形式的石柱礎。一個在室外,一個在室內。室外的高大冷峻。上面是一面雕琢精美的石鼓。中間是束腰,束腰下面是一個六面體,六面體下面則是方形底座。而室內的石柱礎最上面則是扁圓的倭瓜形狀,下面是長方形並雕有雲紋。最特別的是,在石柱礎的內側還鑿有槽溝。很明顯,這個是裝門檻用的。這副石柱礎兼負兩個功能,一個是本身的基礎功能,另一個是門枕石功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門墩。這是我見到的極為特別的一例。

    在開封民間古建築裡所遺存的石柱礎中,大概有以下幾種樣式:覆盆式、覆斗式、圓鼓式、基座式,其中以圓鼓式最多、最常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