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江西豐城白馬寨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3:26:3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白馬寨
因村邊建白馬寺而得名後曾幾度改名
白馬寨建村的開基祖叫楊桂,是東漢著名清官楊震的三十九世孫。楊震卻金,留下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四知”名言。據白馬寨的《楊氏族譜》記載,這裡原名桕塘,西晉之時,有次王凝雲、郭璞和浮丘公三位仙人騎白馬到此游覽,鄉人視為瑞兆,因而在附近山上建造了白馬寺,村莊也改名為白馬村。
明末,村裡出了一個名宦楊應祥,不僅官至奉政大夫尚寶司卿,為皇帝保管金印,還是一個著名的堪輿家。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四月二十三日,皇帝召見他,問及有關天文地理之事,他侃侃而談,並將家鄉風水的位基圖展示給皇帝看,崇祯帝看後不禁拍案叫絕,御筆親點,因此村名還曾改為“上點村”,民國時期還曾用“上點”作鄉名。有神仙、皇帝為村取名,在歷史上恐怕為數極少。
地處平原人口密集古建均是緊密相連
白馬寨地處平原,水系發達,唐宋以來自然人口稠密。據說到了明末,全村人均耕地僅一畝多些,自然難以養活眾多人口。白馬寨人迫於生計,走上了經商之路,有的做坐商,多數為行商。據《豐城縣志》記載,民國期間,白馬寨就有店鋪24家,營業資本有2.67萬銀圓,規模遠勝一般鄉鎮。清乾隆期間發展起來的“白馬商幫”,在黔東和湘西頗有一些名氣,在貴州銅仁和湖南常德開了錢莊、當鋪20余家,在當地從事金融的白馬寨人數以百計,這也使他們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
可能由於人口密集,白馬寨的明清古建都是一棟緊挨一棟,除了窄窄的石塊巷道外,基本上沒有什麼空地。全村現有房屋350多棟,其中民清古建有125座。現代房屋都很不錯,大多是三層以上的磚混樓房。與現代樓房相比,民清古建築顯得狹小仄逼,大多數房屋為一層兩進,外牆多用磚砌,除麻石基腳上有十幾層眠磚,以上都用斗磚,內夯黃土,保持室內冬暖夏涼。外牆上常有狹小的氣窗,與屋內天井一道,解決采光通風的需要。屋內也很少雕刻,裝飾比較簡單,似乎與白馬商幫的名氣不符。廳堂地面多用磚塊鋪砌,臥室則鋪有木地板,以利防濕防潮。
大門制作講究精雕細刻形成獨特“門匾文化”
白馬寨的先人,雖然崇尚儉樸,但對臉面還是十分重視。房屋簡陋,大門可都是精雕細刻的,對門面的講究可以說到了刻意的程度。據說,當時制作一個門要花300個工日,恐怕與房屋其它建築所費之工旗鼓相當,甚至可能超過。白馬寨古建築的大門形式也豐富多樣,有八字門、一字門、拱券門、貼壁垂柱門、牌坊式門、復合式門等。按建築材料分,有青石門、白石門、紅石門、青磚門。大多數門上都有雕刻,而且配有門匾,形成了獨特的“門匾文化”。
據村裡的老人介紹,做八字門的人家多為官宦。有錢人,即使是白馬商幫的代表人物,如果沒有功名,也不敢建造八字門。
講八字門的建築,當然繞不開光緒進士楊祖蘭的宅第,他是村裡歷史上唯一一位正規科舉的進士。楊祖蘭家的八字門為青磚所砌,八字兩端多用一條紅石裝飾,門框用的是白石,除了門匾四周有一圈花紋淺雕之外,再沒有任何雕刻。其獨到之處是門匾的銘文:右起第一室嵌有“施於有政”匾;第二室是“惟懷永圖”匾;第三室是“慎其獨也”匾;第四室是“知若勤哉”匾。這四副牌匾,既勉勵子孫要胸懷大志、發奮圖強,又教育後代要注重修養、慎微慎獨。
此外,“爽邑西山”的八字門比楊祖蘭家的要豪華得多。整個門樓都是用紅石砌的,門框和門匾用的是青石。紅石和青石都有三層精美的雕刻,既有文臣武將,也有福祿壽三星,既有拜壽圖,也有武打戲,保存完好,栩栩如生,應當算是村裡石雕中的精品了。
牌坊式門注重色彩搭配匾額賦予美滿寓意
牌坊式門是最壯觀的,“秀毓金精”就是其中一座,它建於順治五年(公元1647年),也是青磚砌牆,牆上鑲嵌了紅石牌坊,為三門六柱,橫向紅石上布滿了雕刻,中間還雜有幾根綠石,加上一些磚雕,色彩搭配很是美觀。這棟房子的面積也不小,有280平方米,是明代崇祯年間奉直大夫尚寶司正卿楊應祥的宅子。
除此之外,貼壁垂柱門算是比較豪華的,在村裡也不多見,最典型的是“聚奎垣”。它建於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三門結構,整體為青磚眠砌,中間用紅石鑲嵌成門狀,並有各種雕刻。可惜房主人在外地,不能進去,只能在遠處拍照。“聚奎垣”三字出自《宋史天文志》,奎乃星名,主文昌,房主人為自己的住宅取名“聚奎”,寓意家裡能夠文曲星聚集,子孫都有好功名。
“潤邑香泉”也是一座貼壁型垂柱門,建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是一個二進二天井、建築面積有260平方米的房子。與“聚奎垣”不同的是,它以青石作垂柱,在匾額周圍鑲上了大片紅石石雕,有人物、有樓閣、有花草、有鳥獸,各種雕刻呼應了“潤邑香泉”四個字。這棟房子的不遠處,正好有口水井,傳說不時會發出香味。房主人希望香泉水如春雨一樣潤育家鄉,讓家裡人才輩出,家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