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 新縣猶留余韻
日期:2016/12/14 13:12:4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12月16日上午10時,位於豫南山區的新縣八裡畈鎮,細雨霏霏,霧氣騰騰。通往丁李灣的山間鄉道,兩側山勢不高,河流、水塘頗多。在通過了一處傳說曾有神仙在此下凡的石橋——神留橋後,丁李灣自然村很快閃現。
從村南頭的大水塘北岸朝南望去,映入眼簾的5座大門樓一字排開,青磚、白牆,屋檐高聳挺立。這種建築風格,與附近村落新建的不少現代民居有共通之處,但這裡明顯更加雅致,精細,更具視覺沖擊力。
走在塘邊,看著對岸的民居的倒影,看著大門樓正對著的小山,江南水鄉那種雅致感覺油然而生。在神留橋村村主任李敦油的指點下,記者才注意到,村前的這個水塘北岸呈弧形,東西兩個尖角,包括再向北的小山,呈月牙形,圓心都向著民居方向。“這裡的民房有山有水,說明風水好啊”。
“這個塘叫望月塘,也叫腰子塘、元寶塘,遠處的山叫對面山,也叫月亮山、元寶山。聽前輩們講,我們這個地方,山水相拱,祖先遷到這裡,認為能聚財,是‘風水寶地’,就在這裡定居下來。”李敦油說。
據他講,丁李灣村人口目前有500多人,祖籍均在皖南、贛北一帶。雖然現在並非大村、富村,但在明清時期,丁李灣卻是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地,而且出了知縣、知府等官員和不少富賈,名聲在外。
古樸莊重:源自徽派,亦有河南本地特色
(依水而建的徽派民房,超出坡瓦高度的門樓馬頭牆最為搶眼,鋸齒式房檐下,各種彩繪的花卉圖案雕刻在磚和石頭上……)
與普通的豫南民居相比,這些依水而建的徽派民房,超出坡瓦高度的門樓馬頭牆最為搶眼,形成了兩種風格迥異的建築外觀。
在最東側的一處門樓,鋸齒式房檐下的磚雕、石雕上,各種彩繪的花卉圖案依稀可見,十分精美。門枕兩側石礅上,也有著花瓶插花镂刻。整個門樓,古樸莊重,保存相對完好。
緊鄰該門樓東側的門樓,更加高大,門枕石礅包括屋檐彩繪上都出現了麒麟镂刻,而且屋門上方的八卦造型窗戶,出現了彩繪,但其房門朝向偏東方向,並非正南,顯得尤為另類。
“我小時候就聽上輩人說,這叫‘歪門斜道’、就像影壁牆一樣,‘財不外露’,可以‘聚財’,也有老人說,是因為房主祖籍在偏東方向,是想緬懷家鄉。”丁李灣村今年67歲的村民李先柏說,該房之所以排場一些,是因為房主是明朝時候一位縣令,“只知道他姓李,具體叫啥,誰也沒記得”。
沿著塘邊青石鋪就的路面向西,有一處高約1米的台階,這也使得西側的3座門樓比東側兩幢看起來更加高大。高台之上的第一家門樓,屋門兩側牆體內角並非直角,而是呈現喇叭口狀,這被當地人稱為“八字門”,古時只有一定級別的官員才能使用。屋門上方的八卦窗戶更加精美,而且上邊還另開了較小的洞口,被稱為“瞭望口”。屋檐彩繪和屋門橫梁頭,還都出現了龍的圖案和造型。
“這戶主人叫李維屏,是清朝四川隆安的知府,官在這兒當得最高,房子自然蓋得最排場。”李敦油說。
再向西的兩處門樓,雖然沒有出現龍的造型,但與縣令私宅一樣,出現了麒麟等元素。按照丁李灣人的說法,這叫“你是縣長,我是大老板,你有權,我有錢,咱誰也不服誰”。
推薦閱讀:
“打阿嘎”:布達拉宮古建築群中的傳統工藝
嶺南古村落——開平自力村
泮廬:倚水而建的徽派代表建築
晚清浙南古民居建築代表 鮑田朱正鈞宅
推薦閱讀:
“打阿嘎”:布達拉宮古建築群中的傳統工藝
嶺南古村落——開平自力村
泮廬:倚水而建的徽派代表建築
晚清浙南古民居建築代表 鮑田朱正鈞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