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徽派民居 新縣猶留余韻

徽派民居 新縣猶留余韻

日期:2016/12/14 13:12:4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12月16日上午10時,位於豫南山區的新縣八裡畈鎮,細雨霏霏,霧氣騰騰。通往丁李灣的山間鄉道,兩側山勢不高,河流、水塘頗多。在通過了一處傳說曾有神仙在此下凡的石橋——神留橋後,丁李灣自然村很快閃現。

    從村南頭的大水塘北岸朝南望去,映入眼簾的5座大門樓一字排開,青磚、白牆,屋檐高聳挺立。這種建築風格,與附近村落新建的不少現代民居有共通之處,但這裡明顯更加雅致,精細,更具視覺沖擊力。

    走在塘邊,看著對岸的民居的倒影,看著大門樓正對著的小山,江南水鄉那種雅致感覺油然而生。在神留橋村村主任李敦油的指點下,記者才注意到,村前的這個水塘北岸呈弧形,東西兩個尖角,包括再向北的小山,呈月牙形,圓心都向著民居方向。“這裡的民房有山有水,說明風水好啊”。

    “這個塘叫望月塘,也叫腰子塘、元寶塘,遠處的山叫對面山,也叫月亮山、元寶山。聽前輩們講,我們這個地方,山水相拱,祖先遷到這裡,認為能聚財,是‘風水寶地’,就在這裡定居下來。”李敦油說。

    據他講,丁李灣村人口目前有500多人,祖籍均在皖南、贛北一帶。雖然現在並非大村、富村,但在明清時期,丁李灣卻是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地,而且出了知縣、知府等官員和不少富賈,名聲在外。

    古樸莊重:源自徽派,亦有河南本地特色

    (依水而建的徽派民房,超出坡瓦高度的門樓馬頭牆最為搶眼,鋸齒式房檐下,各種彩繪的花卉圖案雕刻在磚和石頭上……)

    與普通的豫南民居相比,這些依水而建的徽派民房,超出坡瓦高度的門樓馬頭牆最為搶眼,形成了兩種風格迥異的建築外觀。

    在最東側的一處門樓,鋸齒式房檐下的磚雕、石雕上,各種彩繪的花卉圖案依稀可見,十分精美。門枕兩側石礅上,也有著花瓶插花镂刻。整個門樓,古樸莊重,保存相對完好。

    緊鄰該門樓東側的門樓,更加高大,門枕石礅包括屋檐彩繪上都出現了麒麟镂刻,而且屋門上方的八卦造型窗戶,出現了彩繪,但其房門朝向偏東方向,並非正南,顯得尤為另類。

    “我小時候就聽上輩人說,這叫‘歪門斜道’、就像影壁牆一樣,‘財不外露’,可以‘聚財’,也有老人說,是因為房主祖籍在偏東方向,是想緬懷家鄉。”丁李灣村今年67歲的村民李先柏說,該房之所以排場一些,是因為房主是明朝時候一位縣令,“只知道他姓李,具體叫啥,誰也沒記得”。

    沿著塘邊青石鋪就的路面向西,有一處高約1米的台階,這也使得西側的3座門樓比東側兩幢看起來更加高大。高台之上的第一家門樓,屋門兩側牆體內角並非直角,而是呈現喇叭口狀,這被當地人稱為“八字門”,古時只有一定級別的官員才能使用。屋門上方的八卦窗戶更加精美,而且上邊還另開了較小的洞口,被稱為“瞭望口”。屋檐彩繪和屋門橫梁頭,還都出現了龍的圖案和造型。

    “這戶主人叫李維屏,是清朝四川隆安的知府,官在這兒當得最高,房子自然蓋得最排場。”李敦油說。

    再向西的兩處門樓,雖然沒有出現龍的造型,但與縣令私宅一樣,出現了麒麟等元素。按照丁李灣人的說法,這叫“你是縣長,我是大老板,你有權,我有錢,咱誰也不服誰”。

推薦閱讀:

“打阿嘎”:布達拉宮古建築群中的傳統工藝

嶺南古村落——開平自力村

泮廬:倚水而建的徽派代表建築

晚清浙南古民居建築代表 鮑田朱正鈞宅


    錯落有致:馬頭牆映襯下的豫南水鄉之韻

    (在後宅裡,各種花卉、動物造型的磚雕、木雕、石雕與兩條屋檐、條石台階、石礅基柱,天井格局讓人感覺到清雅韻味十足……)

    除了這5座臨塘門樓外,在村中弄道裡,還保存有其他12處錯落有致的門樓,但相對於臨塘的代表性門樓,略顯小巧和粗糙。

    村中的弄道不但窄,而且曲折,但兩邊依然留出了雨水槽、排水溝,加上路面均由石塊、石板鋪成,看上去小巧玲珑,但功能齊全。此外,不管是從臨塘的大門樓抑或弄道裡大門樓進去,裡邊都還有若干個小門樓,這在當地叫“一環套一環”,可防御外人侵擾。

    丁李灣目前最深的宅院,有四五進深,而據通過土改分到“知府宅院”居住的76歲老太邬嫦娥講,這裡早期的宅院,最多曾有13進深,但後來不是自然倒塌,就是被人破壞了,沒有保存下來。

    從“縣令門樓”西側的弄道進去,穿過兩座門樓,可見幾處保存相對較好的後宅,其各種造型的磚雕、木雕、石雕與兩條屋檐、條石台階、石礅基柱,天井格局的建築手法,加上宅院與宅院間隔的馬頭牆,徽派風格十足。

    這些宅院還有一個共有的獨特設計,那就是在門樓門枕兩側、宅院屋檐下方,都有若干個內大外小的孔洞。按照李敦油等人的說法,這是為了在遭遇外人侵犯時,方便房主朝外多個方向發射火铳,“也可以朝外瞭望,觀察敵情”。

    這裡所有的門樓、宅院,均是石頭做成高地基,上砌大青磚,但從一些受損的地方看,內部均為土坯,這種節省材料又基本不影響質量的工藝,被當地人稱為“包青”。至今很多“包青”牆體依然平整完好,連裂縫都很少見。

    “這是先人用糯米、窯灰、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做成的,可以跟磚融合成一體,非常堅固,非常耐腐蝕,也叫紫金灰,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的水泥吧,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會做了。”李敦油說。

    丁李灣現存的宅院中,村東的一處繡樓不能不提。與其他宅院不同,該院緊靠門樓的山牆上,大窗周圍有青瓦飛檐,“這房主以前是地主,每逢千金出嫁,都在這裡拋繡球,平時也是戲班子唱戲的戲台,村裡人就在下邊的廣場看”。

    漫步在村中老院、弄道,觸目所及的牆倒屋塌讓人傷感,但這些風格統一的徽派建築裡,那曉風殘月的清雅韻味,依然不減。

    亟待保護:“再不維護,可能將不復存在”

    (經過多次的修補,很多建築得以保護,但也有一部分村民因蓋新房就把舊房拆了,村子的建築損毀嚴重,保護古建築,我們需時刻注意……)

    丁李灣村今年66歲的村民李承太說,丁李灣村民居最早建於明代,隨著人口的繁衍逐漸形成規模,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丁李灣依然保存完好,但隨後發生的一場運動,讓丁李灣遭遇了大劫。

    “當時施行‘破四舊’,村裡很多房子的木雕、磚雕、石雕都被砸了,包括屋頂山神獸,都不存在了。有些村民嫌可惜,就用泥巴糊住了一些,才算沒有毀完,現在很多彩繪、雕刻上都很髒,都是因為被糊的原因。”李承太說。

    而據李敦油統計,目前該村僅剩下了17處門樓、8條弄道,房屋也只有不到百間,而在20年前,光門樓就有28處、弄道17條,“很多村民要拆舊房蓋新房,嫌老房子破舊、占地,就拆了,我們想攔也攔不住”。

    典籍記載,丁李灣始於元末明初,以清代乾隆年間最盛,當時田地1萬多擔(一擔相當於現在7畝),房屋600多間,有“李氏莊園”之稱。至李維屏時期,莊園四周城牆環繞10多裡,並有東西南北四道大門,內有800多人居住。

    “去年,塘邊的縣令門樓,內牆塌了,鎮裡和村裡籌了1萬多元修補,才沒有塌完,要不然,現在塘邊就不是這5個大門樓一字排開的景象了。”李敦油說,除了門樓、宅院大量坍塌外,在村東潑河水庫蓄水時,最具徽派氣質的李氏祠堂也被水淹沒。

    “2003年,丁李灣被確定為‘河南民俗民居村’,現如今,村子損毀越來越快,要是這樣下去,也許10年、20年之內,這個河南相當少見的徽派古村落就永遠沒有了。”他說。

推薦閱讀:

“打阿嘎”:布達拉宮古建築群中的傳統工藝

嶺南古村落——開平自力村

泮廬:倚水而建的徽派代表建築

晚清浙南古民居建築代表 鮑田朱正鈞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