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拱橋之祖安濟橋

拱橋之祖安濟橋

日期:2016/12/14 12:47:5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南疆北國的古橋,最長,當推福建泉州的安平橋;最短,則數杭州西湖的錦帶橋。而位於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5公裡處的趙縣安濟橋,則以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獨占鳌頭,更以高超的科學藝術價值而馳名中外。 

    安濟橋,坐落在趙縣城南洨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州,所以又稱趙州橋,又因大橋以石砌造而成,故當地俗稱大石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裡程碑。 

    安濟橋建於隋代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公元595—605年),由匠師李春監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了。該橋結構堅固,雄偉壯觀。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大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堪稱巧妙絕倫。唐代中書令(宰相)張嘉貞在《趙州大石橋銘》中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從整體來看,是一座單拱橋。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像一張弓,橋面平坦寬闊,成為“坦拱”,兼顧了水陸交通,方便了車馬運行。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縱向並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獨立站穩,自成一體,既便於施工,又便於單獨修補。這樣大跨度的坦拱,對橋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難度高。而橋台卻是既淺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僅1.549米,由五層排石壘成。其地基是承載力較小的亞黏土。在這樣的地基上,用這樣小的橋台,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而安濟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則在於它的“敞肩拱”的創造。在大拱的兩肩,砌有四個並列的小拱,既增大流水通道,節省石料,減輕橋身重量,又利於小拱對大拱的被動壓力,增強了橋身的穩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安濟橋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經受住無數次洪水沖擊,八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千載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安濟橋在橋梁建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後代橋梁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敞肩拱”的運用,實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拱橋。在歐洲,直到1883年,法國在亞哥河上修建的安頓尼特鐵路石拱橋和盧森堡建造的大石橋,才揭開歐洲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橋的序幕,比安濟橋晚了近1300年。知道安濟橋的西方橋梁專家也都認為,安濟橋敞肩拱建築,堪稱現代許多鋼筋混凝土橋梁的祖先,開了一代橋風。 

    安濟橋首創橋梁工程史上的新型結構,表現了精湛的施工技術,又是一件藝術珍品。它橫跨洨河,宛如長虹飛架,巨身凌空,氣勢雄偉。弧形平坦的主拱線上,對稱地輕伏著四個小拱,仿佛四個巨型花環,裝飾在橋身兩肩,輪廓清晰,線條明快,在恢弘之中,透出矯健、輕盈的美感。大橋頂部,塑造出想像中的吸水獸,寄托大橋不受水害、長存無疆的良好願望;欄板和望柱上雕刻著精美的石雕群像,各式蛟龍、獸面、花飾、竹節等,尤以蛟龍最為精美。蛟龍或盤踞游戲,或登陸入水,變幻多端,神態極為動人。雕作刀法遒勁有力,藝術風格新穎豪放。 

    趙州安濟橋建成以後,在我國造橋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在四鄰出現了敞肩拱橋,而且遠離河北趙縣之外甚至遙遠省區也受其影響。其中最典型的一例便是位於趙縣縣城西門外清水河上的永通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