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龍亭是開封的名片,那麼鐵塔堪稱開封的標桿性建築和形象代表,自明代起,“鐵塔行雲”便稱“汴京八景”之一。1961年,鐵塔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坊間稱“不看鐵塔等於沒到開封”,此言極是!

大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太宗趙匡義(趙炅)決定在皇宮邊開寶寺內建一座木塔,以安放佛祖捨利。木塔很快竣工,可惜其僅存50多年,1045年毀於雷擊。皇元年(1049年),宋仁宗趙祯下诏重建開寶寺塔,當時全國建築專家雲集汴京,經反復研究論證,決定選用防火隔熱的琉璃磚作為建築材料。經精心設計,在每塊琉璃磚上都镌刻榫和槽,使磚與磚均衡受力、嚴絲合縫,如此經過整整一年緊張施工,一座高55米、13層的八角形琉璃磚塔終於在汴京橫空出世拔地而起。汴京沸騰了!無論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均被這直插雲霄、飛檐挑角的雄偉鐵塔所震撼。但見玻璃磚上燒制的佛像、飛天、樂伎、降龍、麒麟、花卉等數十種圖案,栩栩如生精美絕倫,在曙光夕照中尤顯金碧輝煌不同凡響。這一年中秋之夜,京城百姓在鐵塔上掛滿一盞盞明燈祈福,火樹銀花與天上滿月交相輝映,凸現一派太平盛景。人們爭相沿塔內石階盤旋而上,每一層均可從四面眺望,逐級攀登俯瞰大地,皇城秀色與市井煙火盡收眼底。因塔身為褐色琉璃瓦鑲嵌,遠看酷似鐵色,所以人稱“鐵塔”。登至頂層,尤覺罡風撲面、祥雲纏身,宛若身處太空幻境,遂有“鐵塔行雲”之說。鐵塔建成至今已近千年,歷經一次次暴風侵襲、洪水圍困甚至地震肆虐,卻巍然屹立恆久不倒,其設計與施工質量之高由此可見。北伐戰爭時,愛國將領馮玉祥率國民革命軍進駐開封,見鐵塔因連年戰亂而滿目瘡痍,不無心疼。他靈機一動,找來當時開封的一位大老板,說欲將自己親生女兒寄養其家。馮將軍名播天下,老板自然滿口答應,並拿出10萬銀兩勞軍。馮玉祥遂帶老板來到鐵塔腳下,指著鐵塔嚴肅道:“這便是我的‘閨女’,現在托付給你,你要好生照管哪!”那老板一臉驚詫,無話可說,只得照辦。1938年5月,侵華日軍用大炮對鐵塔狂轟濫炸,雖令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塔壁嚴重受損,整座鐵塔卻巍然屹立。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後到達開封,河南省主席吳芝圃與黃委會主任王化雲陪他參觀名勝,先到鐵塔公園。毛澤東繞塔邊走邊看,見塔身有不少洞,當得知乃日軍炮轟所致,主席道:“鐵塔名不虛傳,說明中國人民是打不倒的。他們把它打不倒,我們把它修起來!”有主席撐腰,開封市政府很快將修葺報告上呈中央,1954年文化部撥付專款21萬元修葺鐵塔……千百年來,登臨鐵塔的名人雅士數不勝數,鐵塔被譽為“天下第一塔”,難怪余秋雨將開封鐵塔作為其“文化苦旅”之一站,這位寧波學人面對鐵塔動情道:“我來了,向你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