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清水牆歷經百年嶄新如初
日期:2016/12/14 13:11:2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歷經風雨的古屋,牆體依然光滑平整,灰漿線條細膩流暢嶄新如初,屋頂的浮雕不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卉、蟲魚,生動傳神……坐落在賓陽縣甘棠鎮那寧村的楊懷震故居和露圩鎮湴塘村的周氏古宅,就是這樣散發著歷史韻味卻又透著精湛工藝的老宅子。當地80歲的覃銘善老人說,這是技藝出眾的永淳工匠建造的房子,至今牆體依然青白分明像剛砌好一般,令人叫絕。
為何古宅的牆壁歷經百年甚至數百年依然嶄新?永淳文化傳承人今何在?永淳工匠的工藝是否面臨失傳命運?記者為此一一尋找答案。
驚歎
兩座百年古屋隱藏鄉野間
日前,記者來到甘棠鎮那寧村的楊懷震故居。楊懷震是一名進士,其故居建造於清朝末年。
穿過一段鄉間小路,經過一個村莊,一棟氣派的建築映入眼簾:高大的大門、青磚砌的牆體,在眾多普通的民房間,顯得莊重大氣、別具一格。
“這就是楊懷震故居。”同行的賓陽縣甘棠鎮文化站站長覃巨泰說,這棟建築為“國”字形,共有72間房。據介紹,這種“國”字形建築,在當時只有進士以上級別的官員才能建造,而且必須經過皇帝欽定審批。
楊懷震故居遠看造型莊重、布局嚴謹。走進屋裡,可見青磚牆體光滑平整、磚縫間的白色灰漿細膩流暢,房屋的梁架均為榫卯相接渾然一體。此外,無論是壁畫裡的走獸、木雕裡的花鳥,還是磚雕裡的龍首,莫不神形兼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雖歷經一百多年的風雨洗禮,部分建築已被人為破壞,但其主體仍完整保留了當年的奢華。”覃巨泰說。
同樣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位於露圩鎮湴塘村的周氏古宅。這是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一座古屋,屋頂、屋梁的浮雕、圓雕上的各種人物、山水、花卉、瓜果、蟲魚、鳥獸圖案布局繁密嚴整,層次分明,線條流暢自如、造型生動傳神,方寸之間盡顯木匠雕刻技法的娴熟高超。
更讓人稱道的是,這兩座古宅裡的走道上、天井裡的石磚鋪設都很奇特,無論從哪一個方向來看,磚縫之間都是“丁”字形。
“這代表著人丁興旺,多子多福”。露圩鎮文化站站長黃樹森說。
揭秘
古宅均出自永淳工匠之手
這兩棟精美的古宅出自誰手?黃樹森道出了答案:“這是永淳工匠的手藝。”
據介紹,永淳工匠主要分布在原永淳縣(1952年調整行政區劃時撤銷)轄區的露圩、甘棠兩鎮和古辣以南部分村莊。永淳工匠分木匠和泥瓦匠兩種,以技藝出眾久負盛名,大到房子的建造,小到門窗、屋檐的磚瓦木頭雕刻、壁畫以及家具制作等無不精通。
永淳木匠和泥瓦匠常常會聯手共同建房,泥瓦匠負責房屋主體的壘砌和磚雕、石雕,木匠則負責木雕、壁畫和家具制作。而兩者結合便能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嶺南建築,細膩流暢的青磚外牆、雕梁畫棟的高大建築、裝飾華美的家具,都是後人廣為稱贊的精品佳作。
遺憾
不少古建築已淪為養殖場
盡管展現了永淳工匠手藝的這兩座古建築讓人驚歎,然而,記者在現場走訪時卻遺憾地發現,這兩古建築都沒能得到很好地保護。楊懷震故居內,就堆滿了柴火等雜物,有的屋子被當成養鴨、養竹鼠的養殖場,後房裡雞鴨成群。
黃樹森說,永淳文化的載體就是古建築,但目前傳承和保護永淳文化困難重重,首先是對古宅進行統一規劃保護時,會牽涉到多戶主問題,同時村民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也比較淡;其次古宅的歷史資料、名人典故、轶聞傳說等等嚴重缺失,沒有收集整理;此外,很多古宅人為破壞嚴重,很多有藝術價值的古家具、擺件、雕刻、壁畫等等均已失散或被毀,不可復原,非常可惜。
記者也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許多人家搬出了古宅,但對待古宅就像穿破的衣服一樣扔掉不管不問,有的甚至把古宅的磚瓦拆走用來蓋豬牛欄。而文物部門苦於經費問題,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也是目前許多老建築得不到保護的主要原因。
疑問一
為何歷經風雨清水牆依然嶄新?
“這些牆都是後來翻新的嗎?”當看到兩座古宅的牆磚看起來很新,而磚頭之間磚縫很緊密,灰漿依然很白,在陽光照耀下發出耀眼的光芒,記者發出了這樣的疑問。“這不是新翻修的,而是從建造之初一直是這樣的。”黃樹森說道。其介紹到,永淳泥瓦匠以砌清水牆出名,楊懷震故居和周氏古宅的牆正是清水牆。
為何歷經百年,清水牆依然嶄新?露圩鎮上富村的覃銘善老人今年80歲,他曾經跟永淳匠做過泥瓦工。從他娓娓道來中,我們了解到永淳工匠建房的工藝流程。
覃銘善老人說,徹清水牆有非常苛刻的前提條件:必須使用青磚,青磚的燒制也非常復雜。另外,挑磚和灰漿的選料十分考究,比如青磚的挑選顏色以綠豆青為上,白鴿灰次之,擋火磚(燒制時擺在窯口,被火燒得流出了釉的過火磚)為第三等,其他顏色的磚就不能用了。舊時大戶人家只選用綠豆青的磚,小康之家就以綠豆青、白鴿灰和擋火磚配合使用。
灰漿的選料也很考究,石灰要求選用用柴草燒的石灰(柴草燒制石灰要4天3夜),一窯石灰裡只取用窯中間燒得最透的部分,也就是窯心部分,因為窯心石灰裡不會有沒燒成石灰的石頭。石灰經過幾天用水泡發後還要用石磨磨成漿,磨漿時如果發現有黑色的石灰頭要剔除,以確保石灰漿的潔白程度。擂灰漿使用的沙土是一種沒有泥土雜質的白色細沙,在當地叫“白眼沙”,“白眼沙”還要用篩子篩選過,只用最細最干淨的“白眼沙”。
灰漿的配料——糖油和熟糯米漿,是永淳泥瓦匠與其他工匠的最本質區別。其中,糖油是用蔗糖熬制成瀝青狀的黏糊糖漿,和熟糯米漿一樣,可增加灰漿的黏性,並使灰漿保持穩定的物理性質,是灰漿歷經數百年仍潔白如新的重要材料。
擂制灰漿時,要把石灰、糖油、熟糯米漿、白眼沙、水按一定的比例放進擂漿槽裡,用擂把充分搗擂均勻,直至灰漿呈粘膠狀,以用灰漿把兩塊磚粘在一起時,手拿起上面一塊,下面那塊磚被灰漿牢牢粘住不掉下來才合格。在永淳匠所有的工種中,擂漿是最費力、最辛苦的,也是徒弟入門第一種必須學的手藝。
“永淳匠砌清水牆要求磚塊之間灰漿飽滿、接縫嚴密、灰縫薄如刀刃、牆體光滑平整、線條細膩流暢,陰陽角還要選磚、鋸磚、磨邊,以確保屋角的平整圓潤。為達到這一效果,牆砌好一兩個小時後一定要及時收漿填縫。”覃銘善老人說,正是考究的材料、嚴格的工藝,造就了永淳匠做出來的建築能歷經數百年仍嶄新如初。
疑問二
永淳文化傳承人今何在?
清水牆、壁畫、雕刻……永淳工匠精湛的工藝讓人驚歎之余,人們不禁要問:永淳文化傳承人今何在?
據悉,目前永淳工匠中的木匠有部分在高檔紅木制作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但隨著建築樣式、建築材料的改變(尤其是青磚燒制工藝的繁雜、成本昂貴而被拋棄)、建築工藝的日益粗放,造價昂貴、費工費時,投入和產出嚴重不對等等原因,永淳泥瓦工藝已經退出建築市場。
“永淳工匠精湛的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黃樹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