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的台階
日期:2016/12/14 13:18:1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從視覺直觀上和建築順序上都可以將木構建築簡單分為三部分——台基,屋身與屋頂。
一般認為台基包括台明和埋深,地面之上柱腳以下磚石包砌的可見部分稱為台明,不可見的地下部分稱為埋深。因為古建一般是木柱承重,即所謂“牆倒屋不塌”,所以柱下結構就相當於現代建築的地基,也叫基礎(指在磚石包砌內部直接承重的結構)。
基礎的做法大約在清代逐漸定型,從上到下依次是柱頂石、磉墩和灰土。古建瓦不過上用灰土和磉墩是北方的習慣做法,南方長江下游等地的基礎多用石料。柱頂石又稱磉盤、柱礎,有古鏡、覆盆、石鼓等形式,主要作用是隔離柱子防潮防腐。
古建中為了登上台基而修的台階稱為踏跺,常見的有條石的如意踏跺,兩旁有斜面石料的垂帶踏跺,鋸齒形緩坡的礓碴(音疆查)和中間刻有龍鳳的御路。同樣欄桿也有多種裝飾,如宮殿就多用龍風流雲。
須彌座是一種高級的的台基欄桿組合,又名“金剛座”,名字源於須彌山,在佛教中是世界的中心。須彌座最大的特征是有束腰,多用蓮瓣裝飾上下枭,雕刻華麗,在大型殿堂使用。
推薦閱讀:
開平碉樓 探秘石頭砌成的不朽傳奇
東陽盧宅
抬梁式構架
古建築中天井與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