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洞位於東平縣城西北約三十裡的翠屏山麓(圖一)[i],在俗稱為“牛鼻子洞”的天然山洞內造成。南側主洞平直高大,兩壁約十余米镌滿造像,共有造像49身及數小龛像,余處則無加工痕跡造像布局顯然出自統一計劃,窟口存有兩方碑記,有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紀銘,可知是一處紀年明確的明代石窟造像,可惜處為文革中將造像頭部砸毀、碑文劃傷。
華嚴洞內平面軸線方位北偏東38°,即洞口朝向西南方。窟口立面高336厘米、寬281厘米,底部有溝槽,兩壁有痕跡,原應設有門(圖三)。雕刻造像據內容可編為11號。北壁有七號共21身像。南壁有4號共32身像(圖四)。現從窟口起依次介紹如下:
1號.窟口南壁兩方碑記、護法造像及三小龛。兩方碑記恰相當真碑形的碑陽與碑陰(圖五)。碑銘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逐字劃壞,最後還留有破壞者紅衛兵與紀年銘刻,至今也成為一種歷史見證。
碑記之一高152、寬76厘米,周圍巖石向深鑿,使碑略有厚度。其下台高為35厘米。碑首自然圓拱形,線刻淺雕龍雲等紋飾,兩邊亦有蓮花荷葉邊飾。碑首題字三行,中為贊頌語(歷代皇帝萬萬歲),兩側為《重修華嚴洞之碑記》,碑面刻字共廿一行,行30字左右。識讀頗難,重要處略釋如下:
重修華嚴洞之碑記
堯帝崇聖寺看守祠堂住持性琮書丹並撰
伏聞大雄氏出…入周囗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下降皇宮,/摩耶夫人因游毗藍園,手攀無憂樹,右脅而生。…/…/…掌乾坤世界,年十九歲,壬辰二月入游四門,見生老病死苦,…/…詳說無常,囗囗棄捨皇宮快樂,天神捧駕,囗詣雪山苦修。…/…釋迦尊住世七十九年,/囗轉四谛法輪三百余會,…先說生老病死苦,後說金木水/火土,末說仁義禮智信。囗曰儒釋道三教一性,囗建立三皇五帝,囗宗豈為中囗/入世問萬聖之尊。…/四生流傳,囗於後漢明帝永平囗年,梵僧三藏摩騰、竺法,白馬馱經囗囗囗馬/寺梵剎大興,隆教法流,傳遍滿…/祗陀太子,囗捨金沙步地,修蓋梵剎,古寺囗四眾人等,結萬人尋夫為僧/伽囗者,與釋迦為弟子闡揚佛教,接序擅那四眾人等,修梵剎立叢林,規矩淨/潔,囗囗系山東登州府、福山縣黃山社趙聰之子、寧海州彌勒…/…為師法名了淨、囗囗到於兖州府東平州…/…洞留心住持,啟修華嚴洞功德主囗教山…/主囗為綱,引一切四眾人等,同發善心,各造諸像,俱各圓滿,上祝/皇帝萬歲,下贊聖事光備,萬古不毀。四眾人等,獲福生入中囗,若依釋教祈修,囗福無窮。/大明成化[十]玖年,歲次癸卯正月吉日建立。濟南府石匠囗悉徐囗囗囗囗镌。
1.1號為碑記頂小龛刻一身趺坐佛,高28厘米。
兩碑記之間雕護法神將,通高為105厘米,手拄長劍端立姿,腳下台高28厘米。面殘頭戴盔胄,帔帛從身上揚起,在頭周成環狀,繼由肩部披下,貼肘內下穿,在兩腿外側飄垂。其身腿皆披鐵甲,甲片若魚麟形排列。胸肩部包巾纏繞甲外,再從肘部結束並上揚為袖袍,足靴狀殘。神將上方並列兩小龛,一龛已無像,一龛高28厘米,觀音菩薩坐半圓蓮台上,旁有兩跪狀供養人(一側已殘)。此龛打破了神將帔環,龛下題記打破了碑面邊緣。其文為:
之川縣信人趙氏/造觀音菩薩妙善。
碑記之二高度為147、寬75厘米。廿一行,碑文以發願人姓名為主。碑記下方紅衛兵的題記,以劃傷原碑銘文字的銳器刻出。碑首與邊亦刻飾紋,首題“慈恩宗/同附龍華會/囗之圖”。此碑記尚可見的內容約有:
靈泉寺住持誠囗……/囗靈寺住持……
故祖道關承門囗代建立道埸,續祖/囗行善了宗集比丘僧淨潔老禅師/覺性,沙巖湧伽蘭
下有一橫排僧名:義孝、義順、義恭、義敬。
共造地藏菩薩、閻王判官。
功德施主王勝王住袁氏徐氏…儒學生囗囗(下略)
碑尾行題“我報皇恩,超囗祖宗父母,刊進受業師,同住極樂園。若人恭敬囗,/福利廣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