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嶺南特色建築之西城樓
日期:2016/12/14 13:14:5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西城樓也稱迎恩門城樓位於莞城區市中心,始建於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東莞的標志性建築,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是當時東莞城東南西北四個城樓城門中西部的一個,故俗稱西城樓至今。曾有城牆連接道家山、南城、缽孟山、東門、北門,全長1299丈,環護東莞城,堅固高大,雄偉壯觀。如今,迎恩門城樓依然屹立,紅牆碧瓦,飛檐斗拱,蔚然壯觀,而其保存的明代基座,尤為珍貴。迎恩西門,歷來是東莞古城的象征,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標,旁邊的文化廣場是新世紀新東莞新氣象的展現,綠草茵茵,噴泉絕響,舞姿翩翩,歌聲曼妙,構成東莞新時代的盛景。迎恩門城樓與文化廣場,展現東莞歷史文化名城的新氣象。文物古跡與現代文化設施交相輝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欣賞價值。
迎恩門城樓相傳在明朝洪武年間,日本海盜常來這裡搶掠,當時的東莞四周無遮無擋,於是東莞有一個叫常戆的將領就帶領軍民在東莞城的四周建起了城牆和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整個城牆連起來有1299丈,把整個東莞城都包圍了起來,到時把城門一關,海盜就無法入城。而且這城牆還有防洪作用,夏天遇到發大水時把城門用沙包堵上,城裡就可保不會遭淹,真是造富百姓。所以東莞人民對這個城樓很有感情,即使現在的市區千變萬變,總捨不得拆毀這個舊城樓,現在更投巨資把周圍改建成了西城門文化廣場,成為市民們休閒娛樂和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
推薦閱讀:
南京高淳漆橋確曾刷紅漆 最初建造人是西漢丞相
山西大同:開化寺即將告別落寞受到保護
台州玉環驗潮所成“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海南白蟻蠶食 五公祠2根廊柱“病危”
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洗禮,迎恩城樓依然屹立不倒,雄姿英發。它在西城樓文化廣場以及附近現代化高層建築的襯托下,散發出其歷史久遠、文化內涵深
東莞市莞城區西城樓文化廣場2月1日舉行建城1250周年慶祝,東莞市政府將西城樓確定為東莞市的城市原點。《廣州日報》報道,數千市民2月1日下午3時30分齊聚東莞市莞城區西城樓文化廣場,共慶東莞市建城1250周年和建市20周年,並為“莞之源——東莞城市原點”揭幕,並宣布西城樓將作為東莞市的城市原點。
東莞一直流傳著“千年東莞,根在莞城”的說法。中共東莞市市委書記劉志庚在慶典上介紹,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寶安縣遷至到湧(今莞城舊城),莞城一直是東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莞市市長李毓全表示,西城樓是莞城最悠久的古建築,選擇它作為東莞城市原點具有地標意義,是東莞城市文明起源的象征。
據介紹,莞城西城樓又名迎恩城樓,是莞城標志性古建築,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重修。東門和陽、南門崇德、北門鎮海三座城樓同時興建,現僅存迎恩城樓。城樓高16米,寬126米,厚14米;樓頂為重疊歇山式構築,有36根大圓柱支撐。
據了解,中外一些大都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原點,像廣州的原點是人民公園,北京的原點是天安門。城市原點作為一個城市的坐標,其他主要建築和名勝古跡都能據此標出具體方位。城市原點的意義不僅是地理坐標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城市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代表。
推薦閱讀:
南京高淳漆橋確曾刷紅漆 最初建造人是西漢丞相
山西大同:開化寺即將告別落寞受到保護
台州玉環驗潮所成“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海南白蟻蠶食 五公祠2根廊柱“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