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青州三大名宅風韻

青州三大名宅風韻

日期:2016/12/14 13:17:5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牛志倫老人向記者講述三大名宅的過往

牛志倫老人向記者講述三大名宅的過往

馮宅目前已經成為20多戶居民的居住地,不過間或一兩間房子還保留著舊時的屋頂

馮宅目前已經成為20多戶居民的居住地,不過間或一兩間房子還保留著舊時的屋頂

丁狀元府至今保留較為完好的一間房

丁狀元府至今保留較為完好的一間房

    說到底蘊,就不能略過青州。這裡不只有各色花卉,還有上下五千年的益都文化,以及青磚黛瓦的古時名宅。

    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信步青州細長的街道,間或有一兩間瓦頂平房,走進裡面卻又是另一番天地,雕梁畫棟,飛檐翹角。透過幾塊磚雕,或是單檐,還能一窺舊時豪門大院的時光。

    2日,在青州市政協文史特邀員牛志倫的陪同下,記者對青州三大仕官富貴之地進行了探訪。

    王曾故宅難尋狀元堂前燕

    站在青州一中實驗學校大門外,朗朗讀書聲聲聲入耳。殊不知,該校所在的東關糧食市街中段路南、積兒巷東側,竟是王曾故宅。歷經朝代更迭,豪宅已湮沒在風雨中。如今這裡成為青州一中實驗學校的所在地,培育著一代代學子。

    牛志倫說,上世紀60年代,20多歲的他幾次從故宅處經過。記憶中,那時便是小學堂的模樣了,清脆悅耳的朗讀聲翻過高牆傳到街上,好似現在,走到這裡,那時誦讀《三字經》《百家姓》《日用雜字》的陣陣童音還在耳邊萦繞。如今,即便是昔日狀元堂前燕,也已無從尋覓,不過作為培養青州才子的所在地,王曾故宅的文脈猶在。

    因為沒有實物可考,只能從歷史記載和當地人口耳相傳中略知一二。

    王曾,字孝先(977年―1038年),北宋青州人。北宋鹹平五年(1002年)科舉考試時中頭名狀元,是青州唯一的三元狀元(即鄉試、會試、殿試皆第一)。官至宰相,後封沂國公。升官後他把住宅建在了東關糧食市街,當時所建宰相府高大、宏偉、壯觀,是青州第一名宅。

    然而,伴隨著人員散落,宅子年久失修,漸漸淪為廢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青州知府張玉樹立石碑於糧食市街王曾故居門前,碑曰:“宋宰相王文正公故宅”。

    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實行新政,將書院改為學堂,當時益都知縣李祖年選在王曾故居原址創辦了益都縣立第一所高等小學堂。後改為東關回民中學,今為青州一中實驗中學。老房已無蹤跡,但仍為青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馮宅舊時會客廳可當大禮堂

    牛志倫說,上世紀60年代,益都城關鎮政府就設在馮宅,會客廳就是城關鎮政府的大禮堂,當時城關鎮、居委會及生產大隊的干部們不僅在此開會,而且還在此觀看文藝節目。那時,會客廳為四梁八柱,柱子一個人根本抱不過來,後來拆掉的時候,兩個地排車才能拉一根柱子。他作為工宣人員就住在馮宅西側一間小房子裡,對那時的情景記憶尤新。可惜在“文革”時期大部分被拆除。

    如今,位於今東門街西端、路北的馮宅舊址已被20余戶居民分割建成了民宅。記載中的氣派大門也變成了東城街11號的一條小過道。

    花衛東和王俊臣兩戶人家住的便是舊時馮宅的一間廳房,合計約有120多個平方大小。房頂瓦片層疊,配有精美的磚雕。據介紹,以前房頂蓋瓦時,為了使得每個瓦片露出來的距離都是一樣的,特意用專門工具對房脊進行了滾壓。

    王俊臣說,住進來後,她家基本就沒怎麼改造,後牆還是老牆,有60厘米厚,冬暖夏涼,住起來特別舒服。屋頂高闊而且很耐用,這都多少年了,從來沒有發生過漏雨透風問題。

    馮氏後人馮榮昌說,他幼時記憶中,馮宅大門對面有高大的影壁牆。大門東西都有耳房,東耳房是鼓樂樓(樂隊),二門外接待廳、二門內為會客廳,院內有大廳四座,每座五間,東西廂房六座,每座三間,院東北有後花園、水池,前有執事房(內放儀仗隊用的旗、幡、牌、傘等),另有馬廄和轎車庫房,可謂家大業大。不過文革後便所剩無幾。

    盡管馮宅基本淹沒在歲月中,不過從史料記載上仍能一窺其勝景。

    馮溥(1609―1692)字孔博,清代益都人。順治三年(1646年)考中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授文華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終年八十三歲,皇帝賜祭葬,谥文毅。生前皇帝稱他為“輔弼重臣”,贊揚他“端敏練達”、“勤勞素著”。青州人稱它為馮閣老。

    馮氏家興業顯,譽傳齊魯,成為望族。他的府第在青州自然是首屈一指的。清代門前的石獅是依據官職級別而定。官大石獅的尺寸也大,官小獅也小,到七品縣官以下就不准立石獅了。馮氏門前的石獅僅次於衡王府的石獅,門前的旗桿也是按級別設置的,馮宅的旗桿是三斗九箍,象征著馮府的顯赫地位。在清代住房也是按級別的,在北城凡是兵房不論家裡人口多少一律是兩間,只有官房才能超過三間,而馮宅的廳房卻都是五間,特別是馮宅的會客廳,房間之大、房屋之高在當時堪稱山東第一大廳房。據一些老人口耳相傳,會客廳高約4米,長約20米。

    丁狀元府記載武術世家傳奇

    走進位於青州南營街中段路西的丁狀元故居,這裡的住戶們都很願意說一說這片土地曾經的輝煌。同馮宅一樣,丁狀元府故址也聚集了約20家住戶。

    據介紹,丁狀元府的四門三院及南北二樓,皆毀於“文革”時期,今僅存西廳房的一個牆角,牆厚0.6米,牆內有木柱,還有一間住宅,其他皆無遺跡。

    88歲的趙美吉老人就住在舊時保留下來的一間房子中。在這裡,她已經生活了60多年。在她記憶中,她家客廳中央的窗戶原來是扇門,由屏風隔開,傭人們從左側經過屏風繞出,到後院玩耍。當時房子的台階很高,三級台階加起來得有半米多高,“小孩子跌下去就得磕著”。

    丁壯元後人丁培盛講,丁狀元原名丁殿寧,因與道光皇帝重名,皇帝賜名丁殿祥,字靖遠,號菘生,青州回族人。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戍科武進士第一名。皇帝欽點“武狀元”。後留在宮廷內任一等侍衛,後又任廣西參將,協辦閱兵大臣,死後诰封武功將軍。

    記載中,丁狀元府大門坐西朝東,大門匾額上镌刻著藍底金字“欽定武狀元府”六個大字,落款日期為大清嘉慶十九年。大門外兩旁各有一座青石砌成的旗桿垛子,垛上豎有高達八米的松木旗桿。另有上馬石、下馬石和拴馬樁。高大的門樓內兩扇黑色的油漆大門,門上有兩個虎頭大門環。門口闊大能進花轎,門檻高半米。走進大門,青磚鋪地,肅靜典雅,南拐進二門為第一個四合院,北廳三間為主房(會客廳),磚木結構、四梁八柱,前出廈,木制窗棂,雕工細刻,非常講究。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廳三間房內設置兵器架,架上陳放著刀、槍、劍、戟、斧、钺、鉤、叉等十八般兵器樣樣俱全。靠北窗置一大刀架,架上放著鐵桿青龍大刀一柄,刀重約有三百余斤。丁狀元府內原有四門三院,全是青磚小瓦、四梁八柱的古建築,其中西院內有南北兩座樓房,氣派又不失特色。其後嗣中武舉、武生者不斷,堪稱青州回族武術世家。

    青州市檔案局對此文亦有貢獻!

推薦閱讀:

山東即墨中山街曾是條牌坊街

獨具特色的白塔古建藝術

北京鐘鼓樓腳下的歷史變遷

徐聞城內村多彩的古文化歷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