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十佳”古民居蓬萊白頭格
日期:2016/12/14 13:04:5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安溪縣散落著許多古民居,它們獨具閩南特色,富有文化內涵,而且烙著明顯的時代印記,其中蓬萊的白頭格古民居群頗具代表性。
蓬萊白頭格是僑建古民居,位於蓬萊鎮上智村,現存較完整的建築有7座,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評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兄弟合力建大厝
“白頭格古民居群呈U型分布,以新安宅為中心,向山谷兩邊修建,分別有和安樓、德安樓、娛山樓、玉安宅、聯安樓、泰安樓、美安宅等。”家住上智村的胡火鍛介紹,民居群建設之初有12座,每座房子風格迥異,看似分散,卻是相互呼應的。
記者看到,整個建築群坐落於馬蹄形的山谷中,建築形式別具一格,位於山頂深山老林中的修建地點,是閩南建築少有的;從保留較好的“聯安樓”可看出,整座建築體現了閩南建築以土、木、石為主的特色,保留有濃厚的閩南特色;幾座建築都是同族人聚居,更體現閩南人齊心協力的精神。
“每座古民居都有自來水,每座樓屋前都掛有氣燈,還設有碾米房、食堂、書齋以及電影機、縫紉機等超時代的配備,”胡氏後裔、上智小學教師胡梓生介紹道。
據胡氏族譜記載,1906年,菲律賓華僑胡典成與兄弟一起建造了這些房子。當初建造房屋時,從江西請來的風水先生在胡家住了8年。最先建的是“新安宅”,“泰安樓”建得最晚,12棟房子陸續在30年間建成。建房的工匠大都是外地請來的,抬石、挖土的雜工則多是本村人。
家族人“鐘鳴鼎食”
“咚咚!咚咚!”飯菜做好後,廚師敲響大鐘。鐘聲傳到每座宅院,婦女們放下手中的針線活,蓋泰安樓的工匠們放下手中的斧頭、刨子,幫工放下扁擔、鋤頭,一起走向娛山樓前的廚房……
住在白頭格的胡氏家族,不但統一建造房子,而且蓋有“飯間”,實行敲鐘吃大鍋飯的辦法;設有書房,專供後輩們攻讀詩書,甚至族人婚娶也統一支付,設有賬房統一管理,而所需資金都來源於胡典成在菲律賓經商所得。他們在同一口鍋裡吃飯,即使家族人最多時達到100多人也沒有分家。這種“鐘鳴鼎食”的場面,持續到抗日戰爭時期。
據說,在建房子的30年間,白頭格成了上智村農民最可靠的“飯碗”。甚至有個別懶漢,三頓飯都到白頭格去吃,跑回家睡覺後晚上又來領工錢。胡火鍛介紹說,因為出身貧苦,白頭格人家秉承了赈災救難傳統。災荒年間,他們總要在路旁樹下排上幾桶飯菜,讓饑荒的村民填飽肚子。他們一天供應兩頓,第三餐便得靠村民自己去掙了。這種情形持續了幾十年,拯救無數過路災民和本村村民的生命。
白手起家留傳奇
如今,白頭格胡氏家族大多數後人生活在外地,只有不到10%的後裔還住在和安樓和聯安樓,其余的在縣城、廈門甚至海外工作生活。
胡氏後裔、安溪縣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胡長炬介紹,他們家族先是白手起家的華僑,後來又成為詩禮傳承的書香門第。他們經濟好了不僅惠及鄉民,而且重視教育,辦起專門念書的書房,取名“梅村書屋”。史上胡諸清、胡諸龍兄弟同時中舉,成為美談。
據胡氏族譜記載,族人胡諸清在辛亥革命前,曾在國外支持孫中山革命。清政府被推翻後,胡諸清被任命為國民黨政府安溪第一任縣長。
推薦閱讀:
廣東張公廟及其廟會
茂陵 神秘的“東方金字塔”
慶元賢良的五幢清代古民居
山西古村落之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