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古建築的主要建築形式簡介
日期:2016/12/14 13:14:5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我們常見到的有:硬山、懸山、歇山、庑殿、攢尖五種形式。在這最基本的建築形式中,庑殿又有單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懸山,常見者既有一層,也有兩層樓房;攢尖建築則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單檐、重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
一、清代建築的通則
通則(又稱通例),是確定建築各部們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則。這些法則規定了古建築各部位之間的大的比例關系和尺度關系。它是使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築持統一風格的很關鍵很重要的原則。
清式建築的通則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寬與進深,柱高與往徑,面寬與柱高,收分與側腳,上出與下出,步架與舉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築物各部構件的權衡比例關系。
1、面寬與進深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築,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築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築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築的通進深。
古建築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並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2、柱高與柱徑
古建築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築,如長檩或六檩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椐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推薦閱讀:
古建木構之抬梁式構架
解密廚房家居風水
濟寧鳳凰台遺址
濟寧聲遠樓
推薦閱讀:
古建木構之抬梁式構架
解密廚房家居風水
濟寧鳳凰台遺址
濟寧聲遠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