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大埔縣的“客家香格裡拉”美如畫卷

大埔縣的“客家香格裡拉”美如畫卷

日期:2016/12/14 13:11: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豐富的民間活動。

   茶陽鎮有保存完好的騎樓街。

大埔有美好的自然風光

    大埔,被譽為“客家的香格裡拉”。沒有來過這裡之前,總覺得這樣的評價肯定有些誇大。然而來這裡游歷之後,你就會發現如此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大埔的美,是綠色山水的靈動與秀美,是古老的圍龍屋庭院中那一抹雨後陽光,是鄉間小路上的一串串歡聲笑語,是勤勞的客家妹子唱出的那一首首甜美客家山歌。來到大埔,你會驚訝於客家文化已經和這裡的青山綠水、人文古跡融為一體。當你發現了這一點,你會無法自拔地愛上這座小城。

    大埔·地理

    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居韓江中上游,東鄰福建平和,南接饒平、豐順,西鄰梅縣,北接福建永定,面積2467平方公裡,總人口有54萬人,旅外華僑和“三胞”近50萬人,是廣東省著名的“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

    大埔·自然

    群山環抱,山水資源豐富

    大埔縣境內群山環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處,有“山中山”之稱,溪流眾多,故古時曾以“萬川”做縣名。較為著名的有豐溪和雙髻山省級森林公園、陰那山、西巖山、韓江、汀江、梅潭河等山水森林資源。豐溪省級森林公園以珍稀動植物、溪流飛瀑眾多、原始森林神秘為特色;陰那山以奇峰秀石、古木幽徑為特色;雙髻山以天然石巖石洞、摩崖石刻為特色;西巖山以煙雲樹海、萬畝茶園為特色;韓江以三江匯流、兩岸青山聳翠、風景如畫之“韓江畫廊”為特色。

    大埔·人文

    “四鄉四名”,展現大埔之豐富

    大埔素有“四鄉四名”(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名人、名居、名寺、名史)之稱,厚重的人文積澱和現代文明的融合交織,造就了獨特的傳統文化、人居文化、紅色文化、陶瓷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藝術文化、華僑文化、民俗文化、長壽文化、農耕文化等十一種文化。大埔擁有古文化遺址、名勝古跡、革命舊址21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個、“中國古村落”2個、廣東省古村落6個;保留著較完整的明、清、民國時期的各類特色民居3529座;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代表性傳承人2人(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傳承人余耀南、廣東漢樂代表性傳承人羅邦龍),省級非遺項目7項、代表性傳承人4人。悠久的客家飲食文化,是大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埔的小吃有200多種,凝聚了客家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濃濃的民俗文化特色。因此,大埔被冠以“中國小吃名縣”和“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的稱號。

    多座文化名鎮值得細細尋訪

    大埔有多座文化名鎮,百侯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歷史上,文風鼎盛,人傑地靈,僅明清兩代就有翰林5人,進士23人,文武舉人134人,更有“同堂七魁”、“同榜三進士”、“一腹三翰院”等佳話流傳海內外;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宮殿式古民居最多的地方,巷巷精彩、堂堂生輝、第第流芳;有“鯉魚燈”、五鬼弄金獅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文化。

    三河鎮地處水陸交通樞紐,兩岸山峰聳翠,如詩如畫;東岸,省級重點文物———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雄踞筆枝山頭;西岸,有明朝兵部尚書、中山紀念堂明代古域牆等景點,三河電站庫區為人們假日休閒增添了好去處。

 

    茶陽鎮現在最能讓人直觀的就是保存完好的騎樓街,它是粵東最大的騎樓群,始建於明清時代,有中山路等七條騎樓街,700多家商鋪,依次排開,顯得古色古香。千年古剎萬福寺依山而建,是韓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花萼樓和泰安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堪稱世界民居建築奇觀。另外,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祖居。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故居以及“父子進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觀。

    大埔·文化

    這裡是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

    2013年,2013年,梅州市委、市政府把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放在大埔,為大埔傳承創新客家文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大埔縣委、縣政府立足“建設廣東低碳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國際鄉村旅游休閒目的地”這一目標,近年來,投入1億多元重點抓好縣城文化名城和百侯、三河、茶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以及宗教文化村、名人文化村、名居文化村、農耕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一名城三名鎮五名村”建設。

    根據不同鄉鎮特色打造文化名城、名景、名村

    大埔整合文化資源建設泰安樓客家文化園國家4A級景區,推進客家風情街、休閒慢行系統、梅潭畫廊、五大公園提升工程、夜景工程等一批客家文化項目建設,精心打造文化名城。重點打造三個歷史文化名鎮:百侯鎮以“客家名鎮·人文百侯”為定位,按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標准,分步打造了“百侯印象、耕讀世家、古巷風韻、墟市舊夢、侯北人家”五個旅游片區;三河鎮與廣東省中旅集團簽訂合作開發合同,擬打造以匯城為核心區、三江六岸范圍為協調區的國家4A級景區;茶陽鎮改造金山公園、文化廣場,整合“父子進士”石牌坊、粵東最大騎樓群、老城牆等寶貴文化遺產資源,全力打造“千年客家古鎮”國家3A級旅游景區。此外,大埔還著力打造五個文化名村:千年萬福寺宗教文化村、高陂黨溪李光耀和田家炳世界名人文化村、西河車龍張弼士故居客家名居文化村、大東坪山千畝梯田農耕文化村、大東聯豐花萼樓民俗文化村等文化名村。

    將文化與旅游緊密融合起來

    大埔大力抓文化旅游項目建設,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鼓勵各種形式投資開發建設文化旅游產業。目前引進企業投資的雙髻山大美世界文化旅游產業園、龍潭寨廣東文藝家采風創作基地等文化旅游重點項目,正在推進建設之中。此外還有瑞山生態文化旅游度假村、西巖茶鄉度假村、飛天馬茶文化旅游產業園、本草源生態旅游產業園等企業投資經營的在建項目。大埔新近計劃投入資金3700多萬元,按照“規劃牽動、產業帶動、村企聯動、城鄉互動、黨建推動”的模式,推動包括小留村、大留村、中村、下村、坑尾村、桃石村在內的“六村聯動”。通過整治村莊環境,修繕古民居、打造花卉南藥觀賞園、完善各項旅游基礎設施、生態景觀等,激活“千年萬福寺、百年康美村”,打造大麻鎮30裡6村連片美麗鄉村,帶動農民致富。

    致力傳承和發展客家文化

    大埔近年來還致力於傳承和發展客家文化,這一點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走在了前列。大埔在中小學校設立廣東漢樂、廣東漢劇、花環龍、鯉魚燈、仔獅燈、陶瓷工藝等培訓基地,培育後繼人才。大埔小學山歌表演《客家山歌特出名》、舞蹈《少兒仔獅舞》,2013年分別榮獲廣東省第九屆少兒藝術花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大賽金獎。大埔積極開展師徒傳承活動,重點扶持年輕傳承人,全力搶救瀕臨失傳的特色文化,培養了一大批廣東漢樂、廣東漢劇後繼人才。大埔改造提升了縣博物館,修繕布展泰安樓、南麓公祠等一批特色民居,開設陶瓷、非遺展館和一批非遺傳習所,展示客家人文歷史及農耕、生活、禮儀、文化等習俗,讓游客更方便、更深入了解認識大埔客家文化。大埔還積極開展民俗活動,打響“百節之縣”品牌,扶持引導大東鎮聯豐村花萼樓祈福、西河鎮東塘村迎白馬、西河鎮漳溪村掃街燈、高陂迎景、保生大帝祚福等民俗活動,促進客家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