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感堂:一個古村落的別樣風情
日期:2016/12/14 12:58:2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濤江浦與百裡河南渠
古老的濤江與縱橫的百裡河南渠交匯於道感堂,形成了“丁”字形,將這個古村落形成了三個同一區域的行政村。村莊依水相連、以橋相接,村民們步出家門就與橋結成了不解之緣。
濤
江發源於椒北白石山腳下。古老河道流經椒北平原,數百年的滄海桑田,從道感堂的浦角向南延伸,經過多年的不斷疏竣成了椒北平原上的一條主要灌溉渠道和排澇出海囗,是古老平原上繼回浦河之後的重要一浦。
東西走向的百裡大河,是1943年由當時臨海縣令章長華在任時開鑿的,因此又稱“長華河”。開鑿後的河道不僅作用於排澇、灌溉,而且成為椒北內河航運的便捷通道,它是名副其實的椒北東西水運大動脈和母親河。
濤江浦與百裡河南渠這兩條河道交匯於道感堂時,使整個村落形成了台州灣北岸特有的水鄉風貌。
道感堂像所有江南古村一樣,總是少不了水和石板悠悠的街道。當旭日初升的早晨和殘陽如血的傍晚,古河面微波點點似星光閃爍。數百年來,居民臨河而建,傍橋開市,逶迤千余米的農捨和水邊老屋透出水鄉悠悠的韻味,形成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沿岸會有些木頭和石板搭建的埠頭供鄉民清洗之用。百裡河兩岸的農家坐落於郁郁蔥蔥的林木中格外詩意盎然。濤江上的匯龍橋連接著幽靜的東西古街,橋下倒映的圓月使人浮想聯翩。
道感堂雖然沒有江南其他名鎮那樣有著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但當你走進古村落,就會聯想起眼前的浙東水鄉,幾乎可媲美於烏鎮與周莊或略遜於鳳凰。
百年古街與精致的古廟
開街立市於清鹹豐年間的道感堂古街民居鱗次栉比、古韻依舊。古街以匯龍橋為中心分成了東西兩半:橋東古街一直延伸到鎮泰廟,至今還保留著明清時的格調和民國時的遺風,街道雖窄但人丁興旺,依然演繹著昔日的繁華。街道遺留著古時的染坊和郵政遺址;中街南貨行的中西合璧門面、粉牆黛瓦獨有秋色;民國早期創辦的“裕和堂”中藥鋪雖沒掛起昔日的牌子,但生意頗為興隆。
橋西古街與省道線接壤,街道兩旁建築較低。坐落在濤江浦邊上的百年老店“延益堂”中藥店,曾享譽椒北,直至1956年國家推行公私合營制度,合並為臨海杜橋聯合診所,後人改行西醫並延續到現在。
漫步在這幽靜的古街,人們仿佛穿過時光的隧道,傾聽著古人的傳說和先輩們的腳步聲。
歷史不會被忘記。在古街以西的百裡大河邊上,有一處被歲月侵蝕的破舊四合院有著不平凡的過去。1928年,在這個普通的農捨裡召開了一次不平凡的會議。十多位省委、特委以及臨海縣委等黨的骨干圍坐在幾張八仙桌前,以朋友聚會為名,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共浙南特委第二次代表大會。
會議進行了改選:王逸仙為書記,林去病、金學河為常委,王金姆、袁佐文、葉信莊、石英為委員,包定、鄭高設為候補委員;並制訂了特委的行動綱領和組織任務。
浙南特委二次會議的召開給在白色籠罩下的浙南大地點燃了幾絲紅色的光芒和武裝斗爭的星星之火。
位於古街東端的鎮泰廟,俗稱“新廟”,始建於何年已無從可考,但有史可證實的是清光緒十三年,那時對廟宇作了系統性的重修。此次大修耗資極大,廟的主體規模不大,可廟內建築做工精致,正大殿各有二人合抱的四根名貴梏木立柱,柱盤柱石精工細雕、完美無損;牆上壁畫線條流暢,牆壁四周的浮雕人物栩栩如生、寓意深長;木雕技藝形象豐富、巧奪天工。鎮泰廟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布局合理、功能實用,可謂是技術與藝術有機地結合。古廟與建築主體結構完美地融合起來,成了獨具一格的江南水鄉風格。
鎮泰廟既具有悠久的文物考古價值和建築的研究價值,又有藝術的觀賞價值,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遺產。
清代古民居與迷人的山谷
龍潭山下的大樹岙村位於古村落的最西端。進入村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清式的路廊。路廊外表是典型的清代風格馬鞍燦,廊內立柱全以石條豎之,依水而建,樸素莊重更顯淳樸民風。
穿過路廊是一座清道光年間建造的四合院。它依龍潭山余脈坐西面東,建築左右對稱,兩廂房布局分工合理,除中堂台門左右一層外,其余的均為二層樓房。中堂及四周廊下皆木刻而雕,雖粗犷但不失莊重;園中天井全以石板鋪成、台門造型別致、南北兩燦亦為馬鞍狀。
緊靠此院以北的還有清乾隆年間所建的四合院,但大多已毀。而中堂邊上的木刻花朵含苞欲放,人物造型形象逼真,至今還依然清晰。可見當時藝術工匠的智慧和才能。
四合院向東三十米處,還有一座民國早期建造的小四合院。小院台門造型完美、工整無損;水墨花鳥、蟲草裝點著院子裡的每個角落。院落分東西兩座,西為生活起居所用,東為休閒娛樂所用。小院形如現代別墅,別有一番情趣。
毗鄰大樹岙村西的龍潭坑山,以山下一龍潭而得名。此潭久旱不枯,潭水清澈透涼。順龍潭延坑往下有一高15米的瀑布,當大雨滂沱之時飛瀑猶如從天際而下,咆哮壯觀。而在梅雨季節,飛瀑猶如白練輕盈缥缈。
筆者手記
隨著“旅游熱”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文化游”、“鄉村游”。而道感堂古村落河道密布、山水相連、樓閣相依,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和較好的市場前景。
古村落如今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那裡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築群雖然沒有皖南民居的精巧,也沒有晉中大院的奢華,更沒有閩西土樓的奇突,但它有著別具一格的水鄉的清純靈秀。那裡有著鮮為人知的紅色革命歷史故事和優秀的人文古跡,是個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那裡有著秀美的山水風光和田園農耕風貌,具有獨特的山水文化資源。這些,都構成了一種頗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
但願有“慧眼識珠者”能發現這顆埋在泥沙裡的“珍珠”,讓其變成為外界所賞識的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