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西孝義臨黃塔

山西孝義臨黃塔

日期:2016/12/14 12:51:2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山西孝義臨黃塔

山西孝義臨黃塔

    臨黃塔,又名釋迦牟尼文佛捨利塔,也叫阿育王塔,坐落於孝義市大孝堡鄉大孝堡村東。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始建於隋文帝仁壽三年,在宋仁宗慶歷五年、大元元統元年、明崇祯九年和清雍正十年均進行過大的維修。現存塔為清代重建之遺存。塔因年久失修,塔壁裂縫,塔身傾斜。2004年孝義市委、市政府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本著“不改變原貌”的原則,對該塔進行了維修加固。

    臨黃塔,高18米,坐北向南,平面八角,為八級實體樓閣式磚塔。經維修後,塔抬高了3米,底部重修了須彌座。首層塔身直徑原為5.72米,是由於後代維修時為加固塔基而修築了支護性構架,破壞了塔原先風貌,予以清除之後,現為2.7米。二層直徑2.21米,以上逐層收縮以至封頂。首層塔身正面設一假拱券門,其左右雕有楹聯:“萬道慈光吞日月,一期法雨潤乾坤。”上方嵌有青石匾,上書“臨黃塔”,右上方刻有“大清雍正十年七月二十九日重建”,拱眼壁雕有“八卦圖”;第二層正面雕有“釋迦牟尼如來捨利支提”,拱眼壁雕有“福潤四生”、“息沾九有”;第三層拱眼壁雕有“帝道遐昌”、“皇圖永固”;第四層拱眼壁雕有“法輪常轉”、“佛日增輝”。一、二層各轉角斗拱下方雕有垂蓮柱。

    塔主體結構於各層施以木框架,塔身青磚跑砌,偶砌丁磚。普柏枋素磚砌築。一至五層設立磚面雕春草蘭額鑲砌,且普柏枋為兩層磚砌成,上三層不設蘭額,且普柏枋為單磚跑砌。每層檐下設磚雕斗拱,單挑單翹,各角設轉角斗拱,不設平身科。塔檐由疊澀磚及磚雕、飛椽、勾頭、滴水組成。其上設反疊澀磚內收。各檐翼角微翹,設有琉璃套獸,並於三至八層懸鐵制風铎。寶珠塔剎,塔頂為龍雲卷草紋黃色琉璃包砌。

    臨黃塔地宮中存放有佛骨捨利,其“捨利流光”之壯觀景象為世人所驚歎。據文獻記載:在宋仁宗景裕一年御賜石匣一函,匣分棺,椁兩層,裡層金棺,外層銀椁。裡層金棺長二寸,寬一寸,放有捨利一粒,大如大豆,本自白色,外以銀椁套之,上刻十大弟子像。雍正十年住持了禅重建該塔時,於四月二十六日在塔蓮花石下發現捨利,當年五月二十二日塔基重築,又將捨利放回到蓮花石下。

    經考證,古代捨利塔的捨利之裝藏一般多用特別的函、缽、瓶;質地以石、銅、琉璃為主。而知名度高、影響大的寺塔則以多組合的金銀質棺椁寶函為主;條件簡陋者則以陶罐、瓷瓶等貯藏捨利。由此可見,臨黃塔曾是知名度高,有影響的塔。

    在維修時於塔基處發現了一唐貞觀元年石經幢,上刻唐奉诏釋譯佛頂尊勝佗羅尼經。這卷經在唐代密宗盛行時傳入我國,全是密宗咒語。密宗以之為根本經咒之一,特刻於石經幢之上,以表尊顯。

    臨黃塔既有中國樓閣式塔的佛塔形式,又繼承了印度佛塔的實心風格,實屬二者合璧之佳作,是目前孝義市保存時代最早的古建築之一。

推薦閱讀:

元中都遺址

世界最大的銅佛——扎什倫布寺強巴佛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八寶龍門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