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傳統建築代表之一鍋耳屋,其建築結構與藝術體系雖然早已成熟,但是自古以來很少見諸著錄,而以建築細部為主線者更是鳳毛麟角。本文將從藝術學的視角研究鍋耳屋,以鍋耳屋的建築結構和藝術風格為主要開展內容,結合到當地拍攝的相關照片材料對其進行特寫,使讀者對嶺南傳統建築鍋耳屋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本文以真實的圖片和專業的參考文獻資料為依據,突出鍋耳屋的科學性、藝術性、史料性,展示它在嶺南建築體系上的位置。
鍋耳屋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出現於嶺南一帶的民居建築特色之一,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堂、家廟、第府、文塔建築實物中,以講究地理風水和風俗觀念為思想依據結合科學的規劃布局都集中反映著嶺南建築的主要特征與表現風格。因此,獨特的外型建造、多樣的藝術手法裝飾、豐富的裝飾題材、講究的科學的布局規劃等等的多方面內容都對現代探尋研究古代建築歷史文脈有著深厚的價值意義:一是歷史價值,了解嶺南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二是藝術價值,當地人民生活方式、情感愛好、審美觀等,反映當時的藝術風格、工藝技術水平。以文藝的門類來分,有關文學的有匾章、楹聯、題字,有關藝術的有繪畫、書法、雕飾、陳設(家具),還有實用藝術的裝飾、裝修、紋樣、圖案、色彩等。三是科學價值,首先是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一個事物證明,同時它為今天的建築技術研究提供借鑒。這三方面的內容離不開歷史,離不開當地自然環境,它們構成了當地的文化內涵,這些內容正是為嶺南風格創造實踐基礎。
在上世紀80年代,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出現,全國進入“斗、批、改”階段,到處喊著“破四舊”口號,導致鍋耳屋受到歷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還有近現代城市規劃建設對古建築的拆改和損害,現今在廣東省還保存相對完好的鍋耳屋群已經不多,目前發現有廣州市海珠區小洲村、佛山市三水區大旗頭村、佛山市順德區碧江金樓、四會市威整鎮奇石河景區、佛山禅城區福賢路東華裡、廣州從化太平鎮錢崗古村等地方。我們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和古建築文化傳統的國家,如何繼承傳統建築文化的精華,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所以,在此期望現今社會對這些嶺南特色的古建築予以更加重視和保護。
建築是人類永恆的史書或凝固的文化,由於自然條件、氣候、溫濕狀況、經濟基礎、社會需要和人工技巧等各種因素,使中華建築自成一家獨具特色的同時,形成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不同建築風格。如粵閩贛山區和樸實的客家人居住的土樓;黃土高坡文化和中原大地上出現的窯洞;皖南清秀飄逸的徽派建築“馬頭牆”;還有體現著富庶的南粵和實用的嶺南文化的特色建築“鍋耳屋”。
在嶺南,鍋耳屋是傳統民居建築中最經常看到的一種,它經過歷代建築匠師在自然環境、鄉土資源、宗教思想、風水觀念和傳統文化等各方面條件影響下不斷創造的結果,以高超的雕刻和繪畫藝術增添建築物的外形美,體現了嶺南建築的傳統特征。
鍋耳屋的屋面之上砌築有鍋耳狀的硬山牆,故稱此類民居建築為“鍋耳屋”。但一直以來對於鍋耳屋一詞的由來都眾說紛纭。因此,為進一步探索和了解鍋耳屋,試對鍋耳屋的名稱、構造、風格等方面作如下探析:
一、鍋耳屋名稱說
1、象形說
據民間普遍的一個說法:鍋耳屋的屋頂是硬山式,兩側的風火山牆高出正脊許多,民間就覺得山牆的形狀好像家裡鐵鍋的兩個鍋耳,所以人們稱這種屋頂為鍋耳屋頂,因此這種類型的房屋也有了一個通俗的名字叫作“鍋耳屋”了。
2、諧音說
根據華南理工大學陸元鼎教授考證,提出普通話的“鳌魚”與廣東粵語方言的“镬耳”發音相近,其輪廓也十分接近,中間拱凸,前後緩收,線條柔美,且“镬耳”叫起來比“鳌魚”順口易懂。故以訛傳訛,由“鳌魚”變成了“镬耳”,但普通話中“镬耳”又很難上口,音隨意變,講普通話的人根據其實際含義又把“镬耳”變成了“鍋耳”,因而現在有“鍋耳牆”之說。
3、綜合說
在中國傳統建築裡,主要都是以木結構為基礎,古人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就根據風水學五行當中水克火的道理,鳌魚為水中生靈,在建築上修建意味深遠的鳌魚牆。那為什麼選擇鳌魚這個圖騰呢?曾經《淮南子•覽冥篇》中對鳌魚記載有“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之說。也就是說,共工氏頭撞不周山後,一根天柱斷了,另外三根也已毀壞,女娲擔心天要塌下來,趕緊抓住了一條很大很大的鳌魚,砍下它的四條腿,墩在地球的四個角上,化作四條天柱,把天頂著,故有鳌魚頂天負地之說。在古代龍象征天子,除了皇帝其他人都不可以使用關於龍為題材的物品,官宦和上等階層為了區別於平常老百姓,就選擇了一種介於龍與魚之間的神物——鳌魚。而屋脊兩側高出的山牆為鳌魚翹起的嘴巴,簡化的建造又巧合地使其像官帽兩耳的造型,後引申為“獨占鳌頭”的意思。因此,鳌魚這獨特形象的硬山頂山牆設計在富有吉祥寓意的同時也恰到好處地展現古人的身份地位,實為一舉數得。鍋耳屋這種具有珠三角地區特色的“鳌魚山牆”,其“鍋耳屋”名字的由來就正如民間象形說所述,只是一個在百姓日常生活交流中既親切又通俗平常的代名詞。後來民國時期鍋耳屋在嶺南民居中被廣泛采納,但也大多為地主階層所建,成了嶺南建築的代表。
推薦閱讀:
玉荷葉杯
家居風水中窗簾的布置講究
“紅杏出牆”的臥室風水需知
西安鐘樓“保養性的維修”歷時50天
二、古屋遺韻——天人合一、身心合一 嶺南位於我國的最南部,地處亞熱帶地區,其地理環境的特點是襟山帶海。五嶺雄峙其北,浩瀚的南海繞其南;陰那山、蓮花山、羅浮山、十萬大山、六萬大山虎踞東西。境內的珠江為封閉式、向心狀的水系。這樣的山河態勢,歷史時期構成了一個典型的封閉、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嶺南歷史地理的發展影響極其深刻。此外,由於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嶺南形成了炎熱、潮濕、日照時間長的氣候特點。特殊的地域環境鑄就了獨特的嶺南建築,始終體現著嶺南文化特色。
因為嶺南潮濕炎熱且多蚊患,木材容易腐爛蛀蝕,故柱礎逐漸加高隔開潮氣,易受風吹雨打的檐柱也由木質改為更加經久耐用的蚝殼、磚石等。而據說用這種蚝殼材料構建的屋子,冬暖夏涼,而且不積雨水,不怕蟲蛀,很適合嶺南的氣候。
明清時期是嶺南建築的演進階段,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總結,要求建築更加適應嶺南氣候、生活習慣。目前發現最早的位於廣州海珠區小洲村,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後來,這種民居建築就在廣東普遍開來了。不過由於蚝殼這種材料的地域局限性,在廣東大部分地區鍋耳屋的普遍建築材料還是以泥、磚、木為主。同時人們對建築布局和裝飾亦更加的注重。其最具代表性有佛山黃飛鴻紀念館、大旗頭村振威將軍家廟等等,其灰塑、陶塑、石雕磚雕、木雕等裝飾都技藝高超、精美絕倫。
除了受特殊的地域環境影響,封建禮教是嶺南古建築設計的中心思想。中軸對稱、方整對稱、融合協調是鍋耳屋群體建築布局的主流。村落由多種關系構成,地理環境、風水追求和觀念意識都對村落布局產生影響。其中風水追求和觀念意識又作用於地理環境因素之上,形成嶺南村落的布局特色。目前整個古建築村落比較完整保存的如三水大旗頭村、佛山市順德區碧江金樓、廣州市海珠區小洲村。村落多以祠堂為中心,按南北主軸,左右對稱配置建築。前有池塘蓄水,後有山林或丘地襯托。村民住宅多為定型化,樸素自然,繞祠堂層層拱衛,並以庭院為核心,建築繞院環列,由院落組織成巷道,有秩序構成村落,形成了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縱橫有序、網脈清晰。其規劃幾乎都是血緣宗族之族長根據族譜族規、鄉約的宗規組織完成的。嶺南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特征,要求室內通透涼快,此外,聚居者有防御等要求,故許多嶺南傳統民居充分利用建築設計構造手段,達到遮陽、隔熱、通風、防風、防盜等物質生活功能要求。
佛山市三水大旗頭村現存60多座、200余間古屋為鄭紹忠及其四子、家族的故宅,該村也更名為大旗頭村,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光緒十五年,鄭紹忠回鄉重建大旗頭鍋耳屋群,為村也更名為大旗頭村。大旗頭村座西向東,前低後高。全村建築可分為三部分:村前為文塔、池塘、大地堂、果園。據村裡老人說,文塔代表一支筆,塔邊果園意為一算盤,大地堂喻墨硯和紙,池塘喻墨池,象征“文房四寶”,是寄望族人文人輩出、多取功名的意思;並在文塔旁邊伴有高大的英雄樹(木棉樹)意寓讀書做官,出人頭地。
村前有池塘,呈開放式,村後封閉,充分體現珠江三角洲典型農村聚落文化的特點。村落地形前低後高使得雨水季節,池塘成了村子裡重要的排水系統。民宅不容易受災,雨水亦可收集到村前的池塘裡,而且村前的池塘有著布局和美化的需要,同時也消防成員之一。如果村子有火災水塘也提供了水源救火。
整個住宅區建築密集、整齊,所有的房屋朝向一致、格局一致。村內住宅兩側外牆開門與筆直的小巷縱橫相通,村尾封閉,形成統一的梳式格局。小巷是窄窄的青石板街,街邊的石板每隔數米鑿空成銅錢的形狀,其下有暗渠,可以將每家每戶排出的污水順著地勢一直送到村前的水塘再排往河湧。據村裡人說,大旗頭村興建過百年,即便是暴雨季節,村裡也沒發生過水浸街的事件。石板街的一端是堵死的,另一端修有閘門樓,遇到匪患,閘門樓上的鐵閘一落,整個村就變成了防守堅固的大院;遇到火災,高牆和封閉的巷子可以防止火勢蔓延。故其建築、排污、防盜、逃生等方面的規劃都相當科學合理,令人稱奇。
鍋耳屋的外觀造型頗具特色,除一般中國古代建築的低層、坡頂形式外,著重采用了鍋耳牆的建築造型,將房屋兩端的山牆升高超過屋面及屋脊,並以流暢的弧線條狀的山牆檐收頂。屋頂采用雙層瓦,起到很好的防盜和隔熱作用。牆體的基礎有的是花崗巖或紅砂巖砌成,使牆基經歷百年不倒,而且更具防護功能。通常這一點是區分村內房主身份貴賤的標志之一,普通百姓的民宅是很少用石材作牆基的。
房屋內部布局為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兩廊”式。室內窗戶極少,一律都是在極高處開一個貓眼窗,窗內還要裝上鐵枝,雖然具有極佳的防盜功能,卻對采光帶來困難,因此每座古屋中都設有天井。從建築功能上看,這種設計使得屋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天井的牆面飾有磚雕,用以拜天官之用。有的家庭會在天井中設置假山,築池養殖金魚,擺放盆景,使天井成了庭院。天井兩側為廚房、繡房或雜物房,其後便是廳堂,三開間,進深二間。而有的鍋耳屋,其間數會相對多一些,就如佛山市順德區碧江金樓裡的鍋耳屋,開間越多,等級越高,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深嚴的等級制度。居室內前為大廳,兩側為居室,有的居室是單層式,而有的為兩層式,上為閣樓,以作放置雜物之用。大廳木屏風前有簡易神龛,供祭祖先;木屏風後為雜物室或通向閣樓的樓梯。在天井旁有樓梯到屋頂,屋頂上設有天階,可以使巷間隔離的房屋互通,村民也可以利用天階居高臨下的打擊入侵者。
總之,鍋耳屋其科學合理的建築布局設計,針對嶺南特殊氣候條件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方式,對建築物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吸引了許多的考古學家和建築學專家前來考察、研究。
鍋耳屋古建築作為嶺南古代建築的一個代表,既具備傳統古代建築的基本特點,又有著鮮明的藝術建築特色。而其主要是形象表現,如雕飾、繪畫等,這些表現形式既幫助了建築物增加其本身的形象特征,同時也增加了建築的文化內涵,呈現了更豐富的感染力。
第一,群體組合的平面布局,優美的藝術形象,台基、屋身、屋頂等各部分比例有度、主次分明,大屋頂形體龐大而又輕巧活潑,斗栱、梁柱等具有結構與裝飾的雙重作用,反映著嶺南特別的傳統文化與風俗習慣。
第二,中國文化的傳統理念是“天人合一”,因此建築與天井相輝映,天井富於自然情趣,因地制宜造景借景,建假山,築魚池,栽盆景等等。青磚黛瓦鍋耳牆,碧水青山蔚藍天,大自然與建築完全融為一體。這種意境追求通過不同層面的意象組合建構而成,既有直觀層面上的“廳”、“園”結合,又有抽象意義上的“裝飾自然”。在更加強化居室建築的實用功能的同時,也使得建築物與自然之間達到了某種默契,適應了嶺南的自然氣候條件和人對這種氣候的心理體驗,可謂得自然真切之神韻。
第三,精雕細刻的藝術風格。與北方建築的豪放粗犷有別,嶺南建築較為精致細巧。晚清嶺南民居建築越來越講究,尤其表現在祠堂這種有著特殊意義的建築上。因為要增加全族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祠堂作為族中最神聖的公共建築,其建築設計構造往往是最頗費斟酌的。華美的祠堂是全族人或全家人心靈的寄托,不僅要求好的風水地理和實際的實用功能,還要突顯精神層面的結合。所以研究與欣賞祠堂是非常具有價值的,由以佛山市三水區大旗頭村的振威將軍家廟、鄭氏親祠和佛山市順德區碧江金樓等為代表。
1、灰塑 屋頂和外牆上的灰塑在嶺南民間也叫灰批,是用石灰在建築物上雕塑造型,堆塑出人物、動物、花草等,通常我們可以在鍋耳屋的山牆頂端、屋檐瓦脊、門額窗框都可以看到。其題材豐富多彩,大凡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民俗風情、祥禽瑞獸、花果草木、吉祥文字等,都可加以塑造。表現形式有多層式“立體”灰塑,有浮雕式“半沉浮”灰塑,
也有圓雕式單個造型“單體”灰塑等。灰塑形象生動,極富裝飾效果,同時也透露了屋主對生活寄予的美好心願。
2、彩畫 牆上的彩畫為保護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宋代以後彩畫已成為建築裝飾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中間的畫面為各種不同的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題材。
推薦閱讀:
玉荷葉杯
家居風水中窗簾的布置講究
“紅杏出牆”的臥室風水需知
西安鐘樓“保養性的維修”歷時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