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清徐彩門樓
日期:2016/12/14 13:14:3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清徐彩門樓是一門集民間古建築技藝、民間美術、民間彩繪、民間手工技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獅子龍燈跑旱船、彩樓當街撐面面”是流傳在清徐的民諺,形象地概述了清徐彩門樓在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當地老人說,祖祖輩輩的人們每逢過春節,家家都要去集市購買柏葉,將柏葉插在門拴上,以示接福避邪(即可壓百邪)。在大年三十,人們將柏葉綁在一根竹竿或者木棍的稍頭,再用紅紙纏上,貼上“迎喜接福”的對聯,然後綁在房頂的煙囪上,還有的將柏葉同供品擺在一起供神,祈求來年生意興旺;後來各家在門前用幾根門桿搭架,上邊綁上柏葉枝,兩邊寫上對聯,成為了柏葉門樓,家家戶戶門樓造型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斷用新的材料來反映他們的審美傾向,顯示各家的富裕程度,於是出現了柏葉彩門樓、扭彩彩門樓、彩繪彩門樓。商家更是在自家門前壘起了塔塔火,以此寓意生意興隆、紅紅火火,也為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後來發展到商家在商鋪門口的街頭搭過街柏葉門樓,又高又大,會吸引很遠地方人們的注意,同時也借此起到宣傳自己商號,吸引顧客光顧的作用。當觀看的人越聚越多時,商家便用柏葉和廢食用油潑在塔塔火上,象征來年生意紅火。由此,柏葉門樓開始發展為過街柏葉彩樓。
隨著經濟的繁榮,清徐城內的一些較富裕的商號開始設想搭制工藝更復雜、造型更美觀的彩樓,於是,由較大商鋪出面牽頭,采取自願原則,向鄰近商行籌錢,籌起錢後請當時制作抬閣的師傅制作較好的彩門樓。在原柏葉彩門樓的基礎上,產生了用五彩布裹木椽子並用彩布扭彩編織亭閣門樓古建型狀的新式彩樓,其名稱也由原來的柏葉樓正式取名為彩樓,後來又在彩門樓上掛上燈籠、繡球等,並給每個彩門樓起上了吉祥如意的名字,如“聚財門”、“五福門”、“興旺門”、“平安門”等等,寄托著人們美好的心願。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原來扭彩編織的基礎上,增加了美術彩繪部分,增加了五彩燈光,在造型上也更加多樣。
清徐彩門樓從搭的位置和名稱上可分為彩樓(即搭置在街頭的)和門樓(即搭置在各單位和各家門口的)兩種。根據搭制的材料不同,可分為柏葉門樓、柏葉彩門樓、扭彩彩門樓、彩繪彩門樓、噴繪彩門樓五種,它們的骨架制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裝飾材料和工藝。柏葉門樓是彩門樓的前身,有兩種形式:一是各家門前一門一頂的,兩旁扇形耳壁的單層門樓。另一種是橫跨大街的三門四柱三頂,雙層的過街柏葉門樓,它是由門柱、橫梁、門樓、樓頂、脊檩組合而成的似古牌樓式樣,門樓頂部制作與柏葉樓相同,兩邊小門要比中門低,小門樓的脊檩應在中門樓頂斜坡之下為宜,樓頂不宜過高。在柏葉門樓基礎上搭建成了柏葉彩門樓,最大的變化是在明顯部位用五色彩布進行了裝飾。將門樓頂部前後兩處水斜坡和挑角用柏葉枝編織裝飾,橫梁脊檩匾額部分用五彩布扭彩子、綁好匾額,門柱即用紅布包裹或用五彩布扭成網狀纏上去,並貼上對聯、掛上燈籠。扭彩彩門樓的裝飾分扭彩與裝彩兩部分,門樓的頂部、門樓與橫梁、門柱的四面為扭彩部分,全部要用彩布包裝,周邊用紅紙金紙條和手工紙貼出花邊圖案,圖案的使用是藝人的絕技,當地常扭的彩子有“結魚網”、“編席子”、“結空心疙瘩”、“尖對尖”、“編九針兒”、“打燈籠景”、“拉瓦稜”等樣式,各部位彩子扭好後,要用淡紅色、淡綠色、淡黃色綢布襯底,可以將圖案襯得更加突出。彩門樓的彩繪不拘泥傳統的程式畫法,圖案活潑自由,門樓四門柱為紅底金字或者是紅底加祥雲圖案,中門橫梁一般采用“包袱式”彩繪和“方心形”彩繪,小門橫梁采用“方心式”和“海漫式”彩繪方法彩繪,小門樓采用仿古建築彩繪工藝方法彩畫,圖樣左右對稱,以青、綠色調為主。
清徐彩門樓既是活動建築,又是裝點節日氣氛的藝術品,不同時代的彩門樓反映著經濟的興衰,但是“柏葉象征著百業興旺”是其永恆的追求。
推薦閱讀:
別讓利益黑洞吞噬城市古建築
鎮遠古城文化旅游盡賞古風韻
民族大世界商戶撤出 蒙藏學校舊址開始修復
企石:江邊村利用古建築群打造“文化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