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天全茶馬古道上的徽派古茶倉
日期:2016/12/14 13:13:4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歙(shè)縣,是中國安徽省黃山市下屬的一個縣。歙縣古代為徽州府治,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明末歙縣人汪伯齡曾貸資入蜀“榷茶雅州(今四川雅安)”,不久成了大富商。他家“坐客日集百余曹,四座常滿。推牛結客以為常”。清朝康熙時,歙人李遴入川販茶,後來成茶商首領,眾商納課辦引都由他統一辦理。
明清時期朝廷統治者繼續推行“以茶治邊”的政策。為了嚴格管制四川、陝西、甘肅等地茶葉的產、運、銷,官府實行招商中茶之法:或令人向邊塞交納銀米而酬給茶引,或令人運茶至茶馬司,以一部分納官,另一部分歸商人自賣。徽商在這種茶活動中也十分活躍。
茶馬古道上的徽派古茶倉
這座規模宏大的古茶倉位於雅安市天全縣始陽鎮新中村老鄉政府處,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目前為雅安僅存的唯一一處保護完好的徽派建築,標志性風格如下:
1、徽派建築布局:該建築為典型的徽州古民居,為四合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日”型建築類型,其建築中軸線一連穿過了五個大天井,廂房前另有兩個小天井對稱而建,構成了“五進七星”的盛大規模。而大院宅門之外,一條細小甬道的盡頭,則是已經消失的商鋪和庫房。各進皆開天井,充分發輝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斗。經過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較柔和,給人以靜谧之感。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民居樓上極為開闊,俗稱“跑馬樓”。天井周沿,還設有雕刻精美的欄桿和“美人靠”。
2、采用“磚雕”裝飾。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
3、采用“五階馬頭牆”,而且保存完好。又稱風火牆、封火牆、放火牆等等,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馬頭牆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築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築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築風格。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岳朝天”。
徽派古茶倉的發現與未來保護
我爺爺、父親都是天全茶廠的老職工,具有茶葉情節,偶然與曾經長期在茶廠擔任領導職務的朋友,民間文物保護者高建華閒聊,得知:這個古茶倉解放後被改成糧站,偶然機會,他得知有人要將這個古建築買來,拆為木料出售,他急忙到處奔走,籌措資金將這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買下,“5.12”地震使部分馬頭牆受損,主體建築傾斜,他又花10多萬進行了維修,基本恢復了大體原貌。
據悉,該建築已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四川茶馬古道(雅安段)45個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雅安的古道文化由此將得到更權威的價值評估,將得到更為系統的保護。
推薦閱讀:
山西壺關縣真澤宮
山西渾源永安寺
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
中國古建中的頂級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