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

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

日期:2016/12/14 13:13:4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

    陝北,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歷史上長期華夷雜居,中原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匯,形成了這一特有的區域文化現象。姜氏莊園,這部屹立在黃土高原上的濃縮建築景觀,則是陝北黃土文化的真實寫照。

    “大凡名勝都與文人墨客結下不解之緣,而姜氏莊園卻沒有這樣的幸運。它太崎岖、太孤單、太荒涼、太封閉。它沒有和達官顯貴聯姻,只是集中了鄉野村夫的智慧,在平凡中現出了奇崛、大氣和輝煌。”一位文人這樣寫道,

    風水寶地

    姜氏莊園,位於陝西省米脂縣城東15公裡米佳公路沿線的橋河岔鄉劉家峁村。莊園是陝北最大的財主姜耀祖於清光緒年間投巨資歷時16年親自監修的私宅。莊園占地40余畝,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牆、井樓等部分組成。主體建築是陝西地區最高等級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莊園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牆高聳,對內相互通聯,對外嚴於防患,整個建築設計奇妙,工藝精湛,布局合理,渾然一體,是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中華漢民族建築的瑰寶。

    據當地研究者介紹,姜氏莊園在選址上很有講究。老子在《道德經》上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園正是坐落在牛脊梁山灣三面環山的懷抱中,靠山深厚穩重,面向東南開口,恰似一個碩大的元寶,或者像一頭金牛臥在山窩裡,符合“負陰抱陽”的風水理念。而更為巧妙的是,主人因地制宜,根據地形地貌,運用園林理論中“步異景移”、“峰回路轉”的構圖手法,分別將底層的下院坐西北向東南,中院和上院坐東北向西南,使各院都能爭得良好的空間和方位,獲得日照時間充足的效果,兩相得宜,是聚財納福、人才兩旺的理想形勝。

    建於清同治至光緒年間的姜氏莊園背靠群山,面迎綠水,以山就勢,雄渾奇特。而姜氏莊園實乃中華漢民族建築的瑰寶。雖已斑駁損舊,但仍不失其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98年,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將姜氏莊園作為漢民族建築典型以1∶1比例仿制收入中華民族園。近半個世紀以來,數十部影視劇目在這裡拍攝完成,成為展現黃土民俗風情的影視拍攝基地。

    下院

    窯洞是陝北特有的民居形式,分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就目前所知,中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當屬陝北的姜氏莊園,莊園主人姜耀祖,曾是陝北地區最大的財主,莊園投巨資歷時16年,由對建築很有研究的莊園主人親自監修,整個建築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牆等部分組成。堪稱西部窯洞建築的典范。

    第一層是下院,院前以塊石砌壘,高達9.5米的擋土牆,上部築女兒牆,外觀猶若城垣。道路從溝壑底部盤旋而上,路面寬4米,中間以石片豎插一則作為車馬通道,二則為雨雪天防滑及排洩洪水。寨門上鑲嵌著姜耀祖手書“大岳屏藩”的石刻,字體工整大方,蒼勁有力。穿寨門過涵洞即到達下院管家院,其建築為三孔石窯,坐西北向東南,兩廂各有三孔石窯,倒座是木屋架、石板鋪頂的房屋。大門青瓦硬山頂,門額題“大夫第”,門道兩側置抱鼓石。正面窯洞北側設通往上院的暗道。在下院外,寨牆北有一石拱窯式井樓,高5米,東西寬4米,井深33米,井壁皆用石塊盤旋壘砌而成,水源引至山腳,水質甜美爽口。井樓內安置有手搖辘轳,不出寨門即可保證用水。寨牆最高處砌有炮台,形若馬面,用來扼守寨門,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中院

    從下院的西側經過石砌涵道便可看到莊園的第二部分———中院。

    整個莊園由上、中、下三院以及碾磨院、葡萄院、雞鴨棚、庫房、井樓、炮台、寨牆等部分構成,大到整體設計,小至局部結構,無論防御體系,還是水利系統,都構建得十分巧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配套體系。值得一提的是,莊園內的台階總計為365個,正合一年的天數,寓意一年四季,天天吉祥,歲歲平安,步步登高。

    中院坐東北向西南,門庭仍以水磨青磚構建,貓頭滴水,五脊六獸硬山頂,脊飾“祥雲瑞草”,墀頭磚雕“福祿壽喜”、“天官賜福”、“麒麟送子”、“萬象更新”、“纏枝牡丹”等圖案,寓意福祿祯祥,子嗣興旺,富貴不斷。“鳳凰戲牡丹”木雕雀替,額枋、“一斗四升麻葉頭”彩繪斗拱,寓意柴米油鹽。門側抱鼓石墩雕有“雙獅捧面”、“麒麟吐書”等和浮雕“福”、“壽”字樣,側壁磚廊鑲嵌“福”、“壽”二字,富麗堂皇,莊重大氣。門額鑲嵌“武魁”匾,以彰顯主人叔父姜鷹翔曾於道光二年(1822年)高中第十七名武舉之榮耀。門簪又以“錘花”圖案來裝飾,仍含“武舉”之意,不愧是“裝飾與教化相融,藝術與精神共存”。

    上院

    再沿著15個垂帶踏垛而上便可看到莊園的第三部分———上院。

    上院是主人居住的院落,也是整個莊園的主體建築。院門為筒瓦劵棚式磚木結構,垂蓮門柱舉架,額枋、荷墩彩繪,“富貴”雀替,“牡丹”“夏蓮”雕空花板。門額鑲嵌“武魁”匾,九世祖姜懷德(姜耀祖的曾祖父)亦中武舉以此紀念。兩側的方形石雕門跪,上臥浮雕“獅子滾繡球”,側雕鶴、鹿、松、竹、夏蓮、牡丹,爭芳斗妍。門樓兩側各設神龛,敬祀天地神位。照壁水磨磚雕廊心畫,“鹿奔松林,鶴唳壽石,日月相映”,它以“鹿鶴”之諧音,寄意於東、西、南、北、上、下“六合”,合稱“鹿鶴同春”,寓意國泰民安,社會穩定,日月生輝,福壽無疆。綠色門扇鑲有銅制鋪首銜環、流雲踢角,30個五路泡釘依次排列,既對門心板起到牢固連接作用,又在外觀上表現出威嚴氣勢。與大門連為一體的屏風門,圓鼓形基石柱木頂立,整座門樓威嚴氣派。按照傳統習俗,此屏門在婚喪嫁娶,貴賓來臨時才可以打開。東西兩端分設小圓門,西去廁所,東下塾院。門內額題“安樂居”三字,窯面寫有“忠正和平”,“安居光澤”,表達主人安居樂業、忠厚正派、和氣平安、福澤子孫的期盼和願望。上院是陝北典型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

    十六年心血

    據有關資料記載,姜氏發家,始於姜耀祖的祖父姜安邦。姜安邦年輕時曾給楊家溝的地主馬良打工,姜安邦聰明能干,為人忠厚,深得馬良夫婦的賞識,將女兒許配予他,並將常年索要不回的舊賬歸他所有;由於姜安邦聰明才智,將所有的欠賬全部討回。其間,馬良不幸病故,操持家務的馬嘉樂為妹妹主持完婚。

    姜安邦善於審時度勢,據說,他還做過販賣軟米、砂鍋和棺木的生意。清道光二年(1822年),陝北遭遇瘟疫,人們用砂鍋熬中藥,做“紙火盆”,死人安葬得坐棺木,“過事”要吃軟米糕。所以,砂鍋、軟米、棺木價格暴漲。姜安邦不斷往返於米脂和葛針店(今綏德吉鎮)之間做這掙錢的生意。因此,財源廣進,成了當地的首富。姜安邦取妻四房,生有四子,前三子早年即逝。他的大部分家業自然留於四子姜錦塘。姜錦塘取妻四室,生有一子姜耀祖,姜錦塘54歲時便打算新修宅院,選址牛脊梁山灣作為莊基地,於同治十年(1871年)破土興工。由於姜錦塘年老體衰,不勝操勞,便將許多監修事項交付當時只有12歲的姜耀祖來掌管料理。光緒四年(1878年),姜錦塘去逝,此時年僅19歲的姜耀祖,繼續完成宅院的修建工程,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孟冬竣工落成,歷時16年之久。

    姜耀祖為人性情直爽豪放,對建築頗有建樹。碑文記載,“建築自動工以至竣工約十五六年,宅分上中下三層,一切布置都由公獨出心機,其規模之壯觀,吾陝北所僅有,所謂博大精深,與眾不同也”。我們從姜氏家史和碑文記載來看,可以說,這部耗資巨大、用工之多、經16年漫長而建的窯洞莊園,凝聚了主人和工匠們的智慧和血汗。

推薦閱讀:

中國古建中的頂級會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廣仁王廟

佛山被隱藏的古建築群

甘肅靜寧縣周岔村清代戲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