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浙南古民居建築代表 鮑田朱正鈞宅
日期:2016/12/14 13:12:5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老宅正門
老宅院內現狀
朱正鈞宅位於塘下鎮後朱村朱勝街84—92號,現存建築為清鹹豐三年(1853)建成,宅子坐北朝南,臨河而建,占地面積達600平方米,距今已有159年,至今尚保存完好,仍住著多戶人家。
朱正鈞宅為江南水鄉典型的庭院式民居建築,屋裡屋外皆是各種精致的雕刻與灰塑裝飾。台門,作假三間形式,落翼式懸山頂,小筒瓦鋪面,牆體用大輪打磨青磚撕縫砌築,石質上檻磨制細膩精美。主樓為2層樓房,面闊7間,進深4間,穿斗式梁架,重檐硬山造,小青瓦屋面,瓦口置勾頭滴水,雌毛脊,四重馬頭山牆,牆面青磚撕縫砌築。普通台基礎,用階條石壓面,青磚墁地,明間台基前設兩級垂帶踏跺。廂樓各面闊3間,進深3間,穿斗式構架,重檐硬山造,小青瓦屋面,瓦口置勾頭滴水,清水脊,脊吻作花卉狀。
整座建築造型精巧,用料講究,雕刻工藝精細,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浙南建築優秀代表
“朱正鈞宅建於晚清,建築風格上帶有一點西洋風貌,但又保持了傳統的建築風格,是那個年代留存下來比較優秀的浙南地區古民居建築代表,這種建築風格也是當時瑞安的一個建築文化現象。”建築專業出身的市文聯主席李刃說,朱正鈞宅是典型的浙南建築的一個優秀代表,無論從工藝、布局、輪廓線以及樓度都呈現出了優美姿態,且伴水而居,水上交通便利,而前街後河的瑞安民居特色,說明老宅的主人是個文化人或者很有地位的富商。
曾在市文物館工作過的李刃,一度研究過老宅的建築歷史,他分析了老宅的建築特色。朱正鈞宅的建築是一種清水做法,從如今仍保存完整的牆體可以看出,沒用水泥抹過,建牆體的每塊磚都是磨磚對縫,每一塊磚都要對齊,這種做法對材料、工匠要求很高,就此可以推斷朱正鈞宅是個下了大本錢的建築。
建大宅,把自己的理想、錢投入到建築上,是古代文人的一個典型做派。那時,投資理財途徑不像現在這麼多,在建築上花錢也是當時人們對錢的一種處理方法。
“癡迷建築是文人的一種情趣愛好,不一定有設計圖紙,但會把建築做到精致,把心中的美好全體現在建築上,也是用建築來體現自己跟周邊人的地位差異。”李刃認為,朱正鈞建起這間大宅,除了個人情趣愛好或是對錢處理的一種方式外,也符合中國倫理文化的潛移默化意識,即賺了錢一定要在家鄉造房子,留下建築給後人做個榜樣,激勵後代,要頂天立地。
李刃說,朱正鈞宅的建築風格帶有那個時代的模式和潮流。總體外觀來看,老宅與水形成的倒影很漂亮,堪稱現存比較優秀的古建築。但是工業發達的塘下,如今老宅的傳統格局已經不是原貌,在傳統文化日益消逝的當前,無論從建築學、社會文化層次還是人文的角度,都需要去搶救和保護。
推薦閱讀:
即將消失的“瓦窯”
山東德日侵華時期建築群(二)
山東德日侵華時期建築群(一)
吳氏文化及故居的學術研究
朱正鈞宅
老宅主人如何發家說法不一
朱正鈞的部分後人如今還住在老宅中,宅子東首開診所的是朱正鈞第9代後人,診所的主人有三兄妹,記者找到對老宅的歷史較為清楚的老大朱醒華。
“上世紀90年代,我考上大學後,就搬出老宅了。如今我妹妹住在老宅。”朱醒華說,關於老宅,他收集了很多材料,包括朱姓家族的歷史、族譜上的記載等。
從有關資料的記載來看,修建大宅的朱正鈞是個樂善好施的人,同村人出門謀生他還會相贈盤纏,如今隆山公園上的“觀海亭”最初就是朱正鈞捐錢修建的。朱正鈞娶有兩房太太,共有3個兒子、5個女兒。根據市文物館的考究認定,該宅建於清鹹豐年間,歷時3年建成。
“我祖上應該是做生意發家後,才蓋房子的。”朱醒華稱,從一些族譜記載上推斷,當時恰逢太平天國運動,朱正鈞很可能是在這個時期做木材或是大米生意。朱醒華的這個推斷,得到了後朱村一些老人的認同。該村老人們說,朱宅後門就是塘河,宅子邊上就是一個碼頭,朱家的貨物應該都是從這個後門運到屋內的。因為在那個年代,最發達的就是水上交通,房子前街後河,是極優越的位置。
但也有一些民間傳說,當時的朱正鈞很窮,欠下很多債務,除夕夜還要被人上門討債,為此朱正鈞父子倆出門躲避討債,直到除夕夜後半夜才回家。當父子倆回到家門口時未進家門,而是坐在大門口,發現屋前不遠處有一個發光的東西,挖開後意外挖到一大筆銀兩,從此還了債務,蓋起大宅。
不管是民間的傳說還是歷史的考究,根據朱姓族譜的記載,朱正鈞的後代受教育水平都很高,出過多位舉人。
“我曾祖父的父親行醫,可惜我爺爺的父親過世較早,在我爺爺5歲時就去世了,所以很多家族裡口口相傳的東西都沒有流傳下來。我比較清楚我爺爺那一輩,我爺爺11歲到16歲在瑞中上學,22歲到湖嶺開診所,是當時當地第一位西醫醫生。”生於老宅、成長於老宅的朱醒華,對老宅的感情依然濃厚,經常回家拍些照片回去自己研究。
朱醒華說,妹妹最初跟著爺爺學醫,後去學校進修,算起來,這也算是“祖傳手藝”了。
古宅外貌:與現代“內飾”並存
如今的朱正鈞宅還能看出當年的模樣,除了老宅東首診所內比較具有現代感外,其余部分均保持原貌,從外觀上看還是一間傳統民居。
現在老宅住有7戶人家,其中朱正鈞後代本家族占了四分之三。“老宅周邊的房子也是我們祖上的,只是後來都轉手賣掉了,現在老宅內部的分房間也租出去了。”朱醒華說,老宅破壞程度還是比較嚴重,2樓住房如今都有小改變,安裝上窗戶、空調。目前,對老宅主要的保護還是靠主人家自己,保護的力度顯然還是太小了。
走進老宅,總體外貌、格局等變化不大,比較突兀的是宅子西首廂房內擺放著的兩三台機床,有工人正在機器前操作,響聲不小。顯然,生產機器進入老宅,對老宅的保護十分不利。
“老的建築、文化的根基越來越少,對老宅的保護要及時有效介入,主人可以改善居住環境,但不能改造它的文化記憶,不能改變它的材質,生產作坊搬進老宅無論如何都不會對保護有好處,加重破壞程度不可避免。”李刃說。
推薦閱讀:
即將消失的“瓦窯”
山東德日侵華時期建築群(二)
山東德日侵華時期建築群(一)
吳氏文化及故居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