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威廟坐落於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字。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於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模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捨,重建時增設了後二進建築和東序。
仁威廟初建時稱北帝廟。據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後來改稱仁威廟了。
仁威廟的得名還另有一說。
泮塘地處嶺南水鄉,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荠)、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泮塘鄉民為“感恩邀福於神以不致成災”,故對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誠”。話說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倆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拾回家中立為神像,從此“生活順景,得心應手”,後傳遍鄉裡,十裡之內,參拜者眾。到鄉裡集資修建廟時,鄉人便將廟名改為“仁威”了。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前三進建築,當中為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後樓。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和後樓,左右為東、西序。頭門面闊11米,深8米。門外兩側各立一花崗巖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雲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象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
推薦閱讀:
廣州華林寺羅漢堂
廣州陳家祠堂
廣東廣雅書院舊址
135件殷墟秘寶亮相蘇州博物館
主體建築東西闊40米,南北深54~60米.是磚木混合結構。屋舉9架梁,房頂是5級疊階梯形的風火山牆,上蓋綠灰筒瓦,采用藍色琉璃瓦剪邊。屋頂正脊和兩側山牆頂的瓦飾陶塑人物、脊飾亭台樓閣和舞台戲曲人物都是清代廣東佛山石灣文如壁店燒制。上有“同治丁卯”(同治六年.即1867年)字樣,隱約可見。屋梁、枋、駝峰、雀替等都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成麒麟等吉祥紋飾,遍地金彩。檐板雕刻更是精細,吉祥紋、戲曲人物都雕刻得生動傳神。墀頭上的磚雕花紋也是精雕細刻,獨具匠心。蓮花形的斗拱、支柱梁架的叉手、托架都被雕成倒掛螯魚狀。雀替、駝峰和封檐板等更是通透玲珑,上漆貼金,是潮州金漆木雕的風格。多層次復雜的通雕,把浮雕、沉雕和圓雕匯集於同一個畫面上。
正殿面闊9架用4柱,以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梁架結構,采用勾連搭的形式,把正殿梁架與四檀卷拜亭的梁架有機地連在一起。斗拱、梁架、雀替、駝峰等所有構件與頭梁架的風格一致。駝峰上的雕刻有獅子舞球、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喜上眉梢等吉祥紋飾。正殿前橫向梁枋的下面雕群仙賀壽、福壽雙全等紋飾。底部則雕有流暢的如意紋圖案,其造型優美,雕工精細,層次分明。明間兩金柱間的漆空枋雕有八仙等人物。所有梁枋的底部都雕有花紋,雕工極其精細。人物和動物造型栩栩如生。木雕上均塗以金彩。
第三、四進的建築及東、西序的房捨造工略欠精細,而建築式樣及風格與正殿基本一致。
廟中的建築雕飾,集丹青、木刻、磚雕、灰雕等各種藝術於一體,其雕飾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集中了嶺南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桂殿蘭宮”。同時,整座廟宇造型各異,有方形、八角形,也有覆盆狀的。柱子有石柱、木柱,柱的截面有方形、八角形、圓形,也有轉角柱。仁威廟中的木雕、石雕、磚雕都各有特色,工藝亦十分精湛。陶塑、灰塑工細勁秀,具有濃郁的嶺南地方特色和風格,仿如陳家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廟內還有碑記多塊。
據說,昔日農歷三月初三是廟誕,廟會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參神、進香、唱八字等是廟誕期間的主要活動。鄉裡有耆老會主持鄉中大事。清代有一段時期取締祖祠,鄉民為保存這間廟,專意在後座供奉孔子和關公。其時廟內有一副對聯:“仁敷四海.威鎮之城”——其中上聯頭字“仁”指孔子,下聯“威”則指關公關雲長。過去這裡還有多副對聯,現大部分已失散。其中有副對聯:“旭日湛珠江源接香浦石門四海同沾帝力;龍津連泮水派通紅橋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外敵人侵,遂又在此復倡團練,以抵抗“外洋滋擾”。仁威廟實際上已成為清末廣州地區抗擊外國侵略者的一個重要據點。
推薦閱讀:
廣州華林寺羅漢堂
廣州陳家祠堂
廣東廣雅書院舊址
135件殷墟秘寶亮相蘇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