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塢裡話“非遺”
日期:2016/12/14 12:55:0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從2005年起,我市開始了首批市級“非遺”項目的申報工作,這在當時全國的地級市中處於領先地位。到目前為止,計有昆曲、評彈、桃花塢木刻年畫、蘇繡、缂絲等94項文化遺產成為蘇州市的“非遺”文化遺產。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自去年10月22日啟動,至今已近半年時間。近日,我市非遺保護中心2011年春季傳習班又開始新一年的對社會公開招生。筆者昨日就桃花塢地區改造和“非遺”的有關情況前往實地探訪了一番。
說起桃花塢不得不提“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他晚年就居住於此。他的一首《桃花庵歌》也在民間廣為流傳:“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除了私家園林、名人故居、士紳會館,到了清代,桃花塢的百姓民宅鱗次栉比,商家作坊比比皆是,其中最盛者便是一座座年畫作坊。尤其是太平天國時一場大火將山塘街年畫作坊燒毀殆盡後,蘇州的年畫生產便只有桃花塢碩果僅存。“桃花塢年畫”因此得名,並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年畫品種之一。桃花塢的“非遺”文化很是豐富,除了年畫之外還有泥塑、燈彩、古琴、玉雕等。連曹雪芹在《紅樓夢》裡也不忘點出賈府每年泥塑、戲人的大批采購地都在桃花塢。筆者在此次探訪途中看到地區改造工程正有條不紊的開展著,工程的進行幾乎對居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影響。一路上我參觀了泥塑傳習所和年畫傳習所,並有幸在樸園聽得年畫博物館的王斌館長談起了他對“非遺”的理解。王館長認為把“非遺”稱為“民族民間文化”更科學、更合理。如今對精英文化的過度重視,反襯出了對民間文化的忽略,民間文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正在逐漸消失,生活土壤的變化使消失成為必然。但經典不一定只存在於精英中,民間何嘗不能尋覓到?因此,保護民間文化的精髓任重而道遠。
據了解,3月30日我市已開始第五批“非遺”申報工作。有關部門將要求保護責任單位簽訂“保護責任書”,以達到切實保護的目的。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定義和規定范圍的項目具體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根據《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有關規定,推薦申報項目應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並已處於瀕危或嚴重瀕危狀態;具有在一定群體中世代傳承的特點;在當地有較大影響,具鮮明地域特色;有條件開展相關申報保護工作。符合申報標准的項目,可將申報材料報送蘇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管理辦公室,申報截止時間為4月20日。
推薦閱讀:
平遙古城停工兩年古建工地牆體突然塌落
陽谷七級鎮出土古運河渡口遺址 挖掘工作在繼續
長沙發現大規模古井遺跡 埋藏古井數量可能驚人[圖]
公路施工隊意外挖出南宋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