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一德樓”是閩西南最早土樓
日期:2016/12/14 12:51:1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漳州市漳浦縣綏安鎮馬坑村烏潭埔自然村空曠的田野中間,有一座樓體巍巍地伫立著,這就是“一德樓”。根據樓匾上所刻的建築年代,為閩西南目前已知最早年代的土樓。
“一德樓”的主體建築為方形樓,平面深27米,寬26米,基本呈正方形。樓牆底部有兩層石地基,以上全部用三合土板築,底厚1.3米,牆內外側同步收分,二層厚1.0米,三層厚0.82米,夯土以殼灰、粗砂、紅糖、糯米漿組成。
全樓三層共35間房,中間形成了一個12米見方的天井。大門厚重,備有護門橫木,石門框頂埋二道斜陶管,通門框縫隙,二樓注水可防火攻。樓一層全閉無窗,二、三層開設狹長小窗,供通氣排污之用。樓外10米處築有環樓圍牆,牆內又依次建造小屋為外樓。牆外有護城河,沿樓一周,做三道防線,設置完善,配套齊全。
據悉,該樓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吳氏族人所建造的內方外圓內通廊式三合土樓。傳說,吳姓祖宗曾有一人在明嘉靖年間為任京官,曾經代天子祭天南郊,此樓即為該官所建。
可惜的是,一德樓在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轟炸,炸毀西南角,僅存高牆,屹立在田野中,自此被廢棄,樓中木結構被拆除,現主樓牆保存基本完好,外圍牆僅存地基,周圍也沒有居民建築。
目前有學術人士認為,土樓起源於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是閩南地區自唐以來“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讧”的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而一德樓對於研究明代土樓的建築工藝具有重要的價值。
2000年8月8日,該樓經漳浦縣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縣級文保單位。2005年5月,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保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