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在故宮筒子河東南角、古都核心區裡,竟然有一大片“城中村”,200多間房子住了70多戶300多口。這片“城中村”就在太廟裡。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委員建議,騰退太廟被占土地,還太廟完整。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就在故宮筒子河的東南角。太廟始建於1420年(永樂十八年),占地200畝。主體建築包括中軸上的大殿、中殿、後殿三大殿,正門大戟門外面就是玉帶橋和金水河,出了後門就是故宮的筒子河,隔著河與故宮相望。1924年,太廟被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廟以古柏著稱,園裡有多株樹齡數百年的古樹。在後院的這些古樹中間,竟然隱藏著一片“城中村”。
“最開始有幾間管理用房,被勞動人民文化宮當成了職工宿捨。後來人越住越多,私搭亂建跟著都起來了,還有二層的紅磚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這裡有200多間房,住了70多戶300多口,成了一片民居大雜院了。”孔繁峙介紹,現在這裡環境髒亂,居住擁擠,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一家一個煤氣罐,弄不好就會起火,火燒連營。”孔繁峙擔心,萬一起火,將殃及整個太廟和故宮周邊文物。
“在故宮邊上,在古都核心區裡存在這麼一片‘城中村’,與古都風貌的保護格格不入,必須盡快拆除。”孔繁峙說,市文物局連年呼吁拆除太廟裡的“城中村”,並向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主管部門——市總工會發文,要求其盡快解決職工安置問題。市總工會也將其列入工作日程,但等到錢批下來時,搬遷費用已經漲了,又搬不動了,一拖再拖,直到現在。這次政協會議,孔繁峙首次將太廟被占土地清退問題作為政協提案提交。
“我就呼吁兩個問題。”孔繁峙說,一是相關主管部門要檢查安全隱患,千萬不能發生火災等安全問題,否則後果嚴重。二是呼吁相關部門再次將其列入工作計劃,盡快進行搬遷。搬遷以後將恢復其原貌,栽植松柏,讓太廟恢復完整。
市級文保單位四成被占存在安全隱患
像太廟這樣被占的文保單位,在本市還有很多。據孔繁峙介紹,本市市級文保單位還有約40%被占用,區縣級的更多。這些被占文物,是指像太廟一樣,被占用後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影響文物自身保護,合理利用的文保單位還不算。
那些被合理利用的文保單位,包括北京的王府。北京有十幾座王府,除了恭王府對外開放,其他基本都被占用。
“這些王府被占用,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大機關沒有地方辦公,就選擇寺院、王府等地方辦公,並占用至今,像段祺瑞執政府、禮王府、慶王府等都是當時被占用的。”孔繁峙介紹,還有一些是住戶占用,這些地方的文物因為占用時間長、維護少,環境非常惡劣,並危及古建築安全。
孔繁峙建議,對於住戶占用的文保單位,希望政府每年集中解決一兩處,一來能改善這些住戶的生活條件,二來也能有效保護文物。這些住戶數量可能較多,多的有幾百戶,對於市級文保單位,可以列入市級騰退計劃,集中力量和資金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