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鎮:穿越那些舊時光
日期:2016/12/16 18:12:39   編輯:古代建築信步卵石街巷
5月,在一個斜風細雨的春日,我們駕車出紹興,往浙東飛奔而去。過娥江,眼前出現了我最喜歡的圖畫:青山綠水,煙雨小船。
待我們在甬台溫高速寧海南口下高速時,卻又是另一番氣象,雨住了,偶見藍天白雲。拐進一條鄉道走上5公裡左右,就到江南名鎮前童了。
停車望去,眼前的景象與普通的小鎮無異,擁擠而混亂。但當我們穿過浮躁的人群和雜亂的店鋪,走進老街,恍如穿過時光隧道,到了另一個世界。卵石曲徑,小橋流水,青磚黛瓦,镂棹雕棂,這才是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前童古鎮。
沿著卵石鋪就的小徑走進前童古鎮,觸目皆是明清古建築。1300多間各式古建民居、院落、祠堂、亭台、牌坊、街巷,自成格局。老宅的屋基也多是用卵石壘砌,祠堂、水井、渠道錯落;潺潺溪水在門前流過,溪中悠然自得的一群群紅白錦鯉,更為古鎮添加了幾分野趣。古鎮是按“回”字九宮八卦式布局而建的,南街北街是外圍,花橋街、石鏡山路、雙橋街為內圍。身處其中就如走迷宮一般。
蜿蜒曲折望不到盡頭的街巷,把我們從塵囂拉到了古老的傳說中,那段斑駁磚牆上搖曳的野草讓我們嗅到了遠古的氣息。怪不得已故的陳逸飛當年選中這裡作為《理發師》的主要拍攝地之一,他曾這樣評價心目中的前童:古鎮隨處可入畫。尤其是這裡的“靜”,能給人一種回到家的感覺,這種感覺又有點陌生。這話太貼切了。走在前童幽深的窄街小巷裡,聽到的只有沙沙的風聲和隱約可聞的流水聲。我徘徊和陶醉在這偏街窄巷的“靜”中,無意離去。與精美的石雕木雕相比,我更喜歡這種隨意和安靜。
令人驚艷的時間畫廊
700多年來,前童的古老民居,幾乎完整無損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風貌,而且獨具江浙特色;梁枋門窗上的精美雕飾,處處透顯出昔日曾經的繁華。
“職思其居”,是清代舉人的居宅,這裡曾出過三位秀才。紅條石門台上刻著“量入為出,勤儉持家”的家訓。庭院為當地典型的四合院,中間由二層木樓木隔出幾重庭院;正壁上,當年中舉的喜帖尚依稀可辨;天井寬敞,遍地是用卵石鋪砌的金錢狀圖案,蘊含“金錢鋪地”之意。
“五福臨門”,建於嘉慶年間,屋頂有前童唯一的左右對稱、高聳入雲的馬頭牆,俗稱“五岳朝天”。牆面嵌著雕花石窗,外牆上塑浮雕文字,牆尖塑著沖天而起的躍魚和飛龍,寓含“鯉魚跳龍門”之意。門柱上那兩只活動的倒掛獅子,表示事事如意,暗喻著古代家庭老少之間的生氣和樂趣。門牆上一對瓷盆中各飾有5只飛舞的蝙蝠,象征著五福臨門,這就是宅名的來歷。
“童氏大祠堂”,建於明洪武18年,碩儒方孝孺親自參與了設計,是典型的隋唐風格明式建築。方孝孺題寫的“詩禮名家”匾額高懸當中,門口豎有兩對長方形花崗石桓桿夾,堂內立有一塊清道光三年的“祖訓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後代要“耕讀傳家”、”奉禮完課”的族訓。角樓吸取了明代皇城的建築風格,至今保存完好。
前童的古建築,最具特色的當數那些色澤粉紅的石花窗。沿街牆面多以寶瓶、蝙蝠、壽字、萬字、花卉瓜果、祥龍、鯉魚等組成裝飾圖案,老宅山牆上作為窗戶的花欄桿,尺度較小,卻很細膩,內容有“狀元及第”、“五福臨門”等,文字雕刻出現的比較多。花欄桿和石花窗在山牆上對位布局,文字和雕刻內容相輔相成,如石花窗上的“劉海戲金蟾”、“雙龍奪珠”、“香草龍”等等,皆為民間視為吉祥如意的一些傳統圖案及紋飾,異彩紛呈。最令人稱奇的是,整個前童的石窗花圖案,竟沒有雷同的。
前童素稱“詩禮名家”。早在明初,童伯禮就築“石鏡精捨”,以聚六經群書數千卷,先後兩次禮聘當時為朝野推崇的方孝孺前來講學,課教子弟,開啟文明,奠定了儒鄉基礎。自此,前童人一代復一代地耕讀敦睦,形成了“小橋流水遍庭戶,卵巷古院藏藝文”的古文化風范。“謹節堂”、“聚書樓”、“集賢齋”、“鹿鳴山房”、“德鄰書院”,一座座充滿文化內涵的明清時期書院相繼建立。
前童,活著的浙東古鎮
為了能一睹古鎮全貌,我們登上了鎮前的鹿山。鹿山不高,因形似臥鹿而得名,可以一覽前童全貌。與鹿山遙遙相對的是塔山,兩座孤山是古鎮的屏障,梁皇溪環村繞過,與白溪合流於村東。前童人的先祖就是按照八卦原理,開渠把白溪水引進村莊,構建成“水八卦”的。幽碧的流水,遍澤前童的家家戶戶,不似水鄉,勝似水鄉。
黃昏,夕陽為古鎮添加了懷舊的暗色調,眾人再度步入老街,大伙兒靜靜地坐在溪邊的長石條上,看著古風猶存的老屋古巷,還有在溪邊洗菜滌衣的村民,良久不願離去。與蘇南浙北富庶的水鄉不同,浙東浙南的古村鎮,大多數還是原生態的。盡管前童的老街古宅已被圈起來收取門票,但那一大片的明清建築仍有原住民守護著,年復一年地在那裡生活著,從而使前童充滿著生氣。往來的村民和日常的生活場景,時時提醒游客,這裡不僅是供人賞玩的景點。
前童,是一部活著的、完整的浙東民居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