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水布垭特色民居
日期:2016/12/14 13:14:1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2011年12月15日,水布垭鎮委、鎮政府在試點村召開動員會,計劃區域內18村的特色民居建設全面鋪開
有500多年歷史的盧家灣屋場
即將改建完的特色民居
改建完的特色民居
清江是土家人的母親河,宛如一條藍色的飄帶,穿山越峽,浩浩蕩蕩八百裡。清江之珠——巴東縣水布垭鎮三裡城是巴人發祥地,相傳巴人祖先廪君的誕生地就在武落鐘離山。如今,清江畫廊已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的重要旅游景區。如何將絕美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這是作為清江畫廊重要節點的水布垭鎮的重要課題。從去年起,該鎮找准結合點,切實打造特色民居,把清江沿岸民居改造成畫廊中的“名畫”。特色民居建設在我州風起雲湧,各地特色明顯。水布垭鎮在無雄厚資金鋪底、無雄厚技術指導、無現成版本可仿的情況下,能夠迅速起步,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上級黨委、政府的肯定,體現了共性中的個性,其經驗值得借鑒。
龍年春節剛過,清江畫廊中的巴東縣水布垭鎮迎來第一批游客。他們在領略世界高壩風采,觀賞巴人遺跡後,更對這裡一戶一景、一院一景、院景相依的特色民居風情贊歎不已:青瓦白牆、飛檐翹角的瓦房四角雕刻著土家族圖騰白虎神,栩栩如生;平房建八字型坡屋頂,蓋青瓦,山字垛仿古柄牆造型,裝飾有口含珍珠的青龍,意寓騰飛;古樸的雕花木格窗,色彩粗犷的仿石基、仿古牆裙、牆柱,配有戶對的門和仿古木的柵欄更具有濃郁的土家特色。走進這裡的民居,不由得被這仙境般的景色和人民悠然自得的仙居生活所吸引,感慨這裡的特色民居就是清江畫廊中的“名畫”。
特色民居博得滿堂彩
去年初冬時節,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到水布垭調研,當來到圍龍壩村九組村民譚文順家時,一進院子就連連稱贊:“真不錯,有看頭,很漂亮。”隨後握住譚文順的手感慨地說:“老譚,一看你這房子就知道你家肯定發財。”譚文順對陳行甲說:“黨委、政府這件事真是辦得好。我的瓦房年久失修,這次一改造,等於給她洗了一次臉,變得美多了。內外一粉刷,等於給她打道箍一樣,牢固多了。尤其是吊頂一搞等於上把保險鎖,安全多了。山字牆上的龍和四角的白虎一安,家裡顯得氣派多了。院子的護欄和門窗像閨女化妝一樣,漂亮多了。”
29歲的村民張宏改造了3間瓦房和1間平房。去年農歷臘月,6年未來過的舅舅走到張宏家院子前不敢進屋,以為自己走錯了門。當張宏把舅舅迎進屋後,舅舅說:“你們把房子改得太漂亮了,認不出來了。”
帶頭改造後又幫鄰居改造的村民丁昌木告訴筆者:“房子一改,又好看又好住。屋改美了,我幫忙的幾家女主人笑得嘴扯到後頸窩去了。”他這一風趣的介紹,讓他的妻子笑得更厲害,接過話題說:“自從屋改了後,我們這兒熱鬧多了,每天屋裡不能離人,不是招呼拍照的記者就是迎接旅游的客人。旁邊熊道武開的農家樂,生意格外好。”采訪結束時,在外打工的金果坪鄉村民代少金攔住村鎮辦公室干部,說他妻子娘家在水布垭,請求將娘家的3間平房和1棟瓦房納入特色民居改造范圍。
古建築的啟發
清江是土家人的母親河,宛如一條藍色的飄帶,穿山越峽,浩浩蕩蕩八百裡。隨著水布垭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清江流域內形成386萬畝亦江亦湖的奇妙自然景觀,人稱清江有長江三峽之雄、桂林漓江之清、杭州西湖之美。在清江畫廊之中,水布垭高壩名揚天下,而且,水布垭鎮三裡城還是巴人發祥地,相傳巴人祖先廪君的誕生地就在武落鐘離山。自然美景與巴文化交相輝映,這裡因此成為省政府重點打造的清江一線三景的重要一景。
去年初,為更好地利用清江畫廊和世界高壩這兩張靓麗的旅游名片來打造旅游名鎮,水布垭鎮委、鎮政府在開發武落鐘離山的同時,著力在清江兩岸、巴鶴公路主線建設最具土家特色的民居。其意在於讓游人游山玩水之後,再進古樸靓麗、錯落有致、實用宜居的農家小院,感受土家族建築藝術,體會巴人民居的文化內涵。鎮黨委、鎮政府之所以做出這樣大的動作,是因為土家族建築是這裡的一大特色。如今,如果沿清江一帶的苦竹溪等村一游,還能看到有500多年歷史的柄牆屋和300多年歷史的青瓦房。柄牆上的青龍和香火台上的白虎頭、房檐四角的鉤和飛山的鳌、門前的戶對和外掛鎖、古色古香的木花格窗總是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鎮委、鎮政府信心十足:讓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築在清江畫廊中成片再現,本身就是特色,是清江畫廊的又一幅“名畫”。
在鎮黨政班子會上,鎮委書記饒光明說:“歷史需要精品,文化需要傳承,建築需要藝術。建好特色民居是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福祉的民心工程,必須盡早、盡快、盡力抓好。”於是,村鎮辦公室著手對直接反映清江民風民俗的建築藝術進行挖掘、整理,並到外地參觀考察特色民居建設。
經過對古建築的考察,大家明白了民族特色建築的風格內涵:不僅工藝精美,樣式氣派,而且民族建築文化內涵豐富,每一件裝飾品都很有寓意。例如,裝飾在瓦房屋脊兩端四角的白虎寓意避邪消災,立於山字垛的青龍喻示富貴吉祥。而且,古建築的造型用料講究,安全性高,外觀靓麗,內住舒適。
於是,在財政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鎮政府拿出10萬元作特色民居建設啟動資金,選擇通往巴人發源地的武落鐘離山的旅游通道圍龍壩村作試點,抽專人駐村具體抓。為使特色民居建設開好頭,鎮政府為圍龍壩村特色民居建設下發文件進行動員和部署。於是,這裡的特色民居建設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改造的艱辛
要把清江沿岸民居改造成畫廊中的“名畫”,讓民眾真正提高生活質量,其難度不言而喻。
況且,水布垭鎮還有幾個特殊情況,一是無雄厚資金鋪底、無雄厚技術指導、無現成版本可仿,二是清江兩岸、巴鶴公路主干線民居多是石板房、瓦房、平房,房屋款式很不一致,多顏色並存。在這種情況下,一舉改造成風格一致的特色民居談何容易?
村鎮辦公室工作人員多次走訪古建築居民,了解建築工藝,拍下建築標本。為了原汁原味地制作出龍的模樣,他們請工人搭起腳手架,從近10米高的山字垛上懸空取樣,像護寶貝一般包裹後送到宜昌磚瓦廠。往返跑了3趟宜昌,終於設計燒制成功,但細細一算賬,成本太高,於是請技術員進山自制模具,培訓古建築工藝所需的木漆加工組、瓦工組、仿古景觀藝術品加工組、文化工藝裝飾組共50多名技術骨干,制作模具20多種。
有了技術力量後,鎮委、鎮政府就像打仗有了將,底氣足了,於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質量管理,連院連片改造。具體而言,就是統一規劃要求、統一外觀風格、統一工匠調度、統一工藝品制作、統一補貼標准。
多類型的民居,要改岀特色,矛盾很多。宣傳發動的時候,鎮、村干部費盡口舌,尤其是新建平房改造,房主一時接受不了。同時,在現代磚房的基礎上實施特色民居改造,其工藝看似簡單,實則復雜。既要注意木板之間的牢固接縫和受力,又要處理好木板與磚石之間的支撐,絲毫不能岀差錯。
在這種情況下,該鎮在堅持統一建設標准、風格的同時,推行“一戶一案”的改造方案,要求干部、黨員帶頭改。
林業戰線退休的譚文順帶頭改,4間瓦房3次返工不後悔。僅兩個月就將百年瓦房和3間平房改造完畢,成為樣板房。相鄰3個組40多戶都積極行動起來。行動快了又出現很多難題,如材料供應、資金周轉、工匠調度等。於是,政府在人員緊缺的情況下,抽出得力骨干充實到村鎮辦公室,鎮長田祚立多次呼吁為特色民居建設大開綠燈。據了解,信用社降低貸款門檻,放寬貸款限額,為特色民居建設投入30多萬元。財政啟動“一亊一議”,為特色民居建設補貼數萬元。村鎮辦、扶貧辦、城建中心、林業、工商、土管等部門都盡力簡化相關審批程序和減免相關費用。
聚八方之力,水布垭特色民居建設快速推進。
去年12月15日,鎮委、鎮政府在圍龍壩村召開了特色民居建設動員會。計劃區域內的18個村的主職干部和鎮直單位負責人被這美如畫的仙居所吸引,一場大建特色民居之仗在水布垭吹響號角。不到半個月,全鎮700多戶提出改造書面申請,其中有200多戶年前已備好改造材料。一般來說,補助後,村民還需拿出幾萬元改造,可他們自願掏這個錢,操這份心,出這份力。為了應對這個形勢,村鎮辦公室抓緊編印特色民居手冊,組建專用材料供應點,制作500套模具,培訓500名技術骨干。
截至2月6日(農歷正月十五),水布垭鎮已有85戶特色民居通過驗收。在清江畫廊中,生態環境優美、人居條件優越、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底蘊厚重的風情民居景區“名畫”已部分呈現在世人面前。
推薦閱讀:
揚州重寧寺大雄寶殿修復工作將於今年6月完成
濟寧昔日任城王陵今成“垃圾場”
江蘇海州九庵十八廟
雲南昆明官渡古鎮重生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