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閩北最長古廊橋

閩北最長古廊橋

日期:2016/12/14 12:44:5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閩北最長古廊橋——順昌元坑文昌橋重煥光彩

    9月17日,筆者在順昌縣元坑鎮看到,閩北最長的古廊橋——文昌橋重建主體工程已基本結束,遠遠望去,像一道彩虹橫跨兩岸,頗為壯觀,橋長145米,寬6米,橋體為木質結構,由208根廊柱和1000多片雕花組成,柱子與柱子之間的隔間共有50間,橋面鋪設大理石。重建後的文昌橋顯得氣勢恢宏,風格古樸,重現往昔神韻。

  古鎮元坑 
  說到文昌橋,不得不先說一說元坑鎮。元坑鎮位於順昌縣西南12公裡,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積澱的古鎮。2007年12月,被省政府列為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早在明、清時期,元坑就是重要水運通道之一,繁忙的水上運輸使元坑成為當時商貿中心 
,這裡的邊貿和經濟都十分繁榮,明正德年間就已形成街市,以新墟橋為證,五天一墟,各地商賈雲集,歷經百年而不衰。元坑至今保留著大量古代鄉土建築,尤其是以陳氏三大棟、蕭氏三大棟、蔡氏三大棟為代表的古民居建築,以蔡氏宗祠、陳氏宗祠、吳氏宗祠等為代表的古代宗祠建築,以登雲橋、文昌橋、槎溪橋為代表的古代橋梁建築。這些建築保留了明清時代的建築特色,結構合理、設計精巧,造型美觀,是順昌縣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和藝術欣賞價值。同時,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元坑的先民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了大量的傳統民俗,元坑自古就有尊師重教之傳統,宗族辦學蔚然成風,如有晦翁書齋、蒼山書院、百年校史的谟武小學等,英才不斷,名人輩出,據不完全統計,宋至清僅進士即有百余名,明清時期的“貢士”、舉人更是數不勝數。如北宋理學大師楊時;南宋名臣工部尚書廖剛,兩廣經略著名藏書家余良弼;朱熹得意門生廖德明;程門四大弟子之一的游酢;鎮武將軍張顯榮;戶部郎中葉宗遠等。 
  文昌橋的由來 
  據說,文昌橋的修建和元坑的文昌帝君崇拜、元坑士紳階層的崛起密切相關。元坑水尾橋是由東郊陳氏於明正德年間創建的,後又經過萬歷、崇祯年間兩次重修,已建成為五十二橺廊屋結構的廊橋。明代後期的東郊陳氏,已有族人開始取得科舉功名,或步入仕途,顯露出人文興起的端倪。陳氏第九世歲貢生陳焯為寄寓文風昌盛之意,將水尾橋命名曰文昌橋。當時是否開始在文昌橋上奉祀文昌帝君,並不清楚。入清以來,文昌橋因遭乾隆三十六年(1771)洪水沖毀和光緒九年(1883)火災燒毀而又兩度重建,且保持了廊橋的結構樣式,橋中央的一間廊屋為兩層的閣樓,裡面置有神龛和神像,供人們祭拜,其主神即為文昌帝君。清代前期正是元坑地區科舉事業興盛的歷史時期,九村葉氏、東郊陳氏、福峰蕭氏、秀水吳氏和張氏族等元坑各族,其時所出之功名,不僅舉、貢、生、監不一而足,甚者不乏進士,如九村葉氏第十四世葉鎮即為乾隆十三年進士。清代前期元坑乃至順昌全縣對於文昌帝君的崇拜信仰,應與這一時期文運昌隆的背景直接相關。嘉慶年間順昌士紳謝鐘瑾在《重修(縣城)文昌宮記》中即說:“(順昌)邑人祀(文昌)帝君素虔,城鄉鹹建廟,歲時祀奉不衰。”。元坑崇祀文昌帝君,先是在文昌橋上。至民國二十年(1931),元坑士紳始在文昌橋西頭創建文昌閣,為文昌帝君專祀之所。由此可見,作為清代國家祀典的文昌帝君祭祀,對於元坑崇尚士習、重視文教之傳統的形成與傳承具有持久的影響。 

  文昌橋的興衰

  文昌橋,又名新墟橋,座落在元坑鎮新墟村東面,早期是元坑通往槎溪、曲村、光地等村莊的交通咽喉,是當地老百姓生產生活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當地老百姓及周邊群眾生產資料進行交流交易的重要場所,每逢農歷一、六墟期,鄉民設墟場於橋內進行生產資料交易,此外,由

於文昌橋的一頭連著關帝廟,因此也是老百姓趕廟會、祭祀的場所。

  據民國版縣志記載,文昌橋始建於明正德十年(1515),距今已有400余年。文昌橋早期建築是四廊式屋形結構,柱與柱之間的隔間共有52間,全長140米。建築規模大而雄偉,為順昌縣廊橋建築之首。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五月山洪暴發,沖毀橋架過半。為了修復該橋原貌,保持道路暢通,當地貢生陳長景邀請眾鄉紳,於同年集資重建。光緒九年(1883),文昌橋不知何因,又毀於火災,同年恩貢陳惠潤召集同事同事肖東龍、蔡紹澍、吳大捷等人主持募捐,經兩年努力,於光緒十一年(1885)八月在舊址上,按原建築形式重建,橋隔間48間,總長129米。公元1978年11月,元坑公社農具廠倒廢鐵碴引起火災,文昌橋再度被燒毀。靠近東面公路邊一段梁架被毀34間,造成重大損失。後又經破壞已無遺跡。後因擴建路面,在西面橋頭又拆除2間,僅剩下12間破舊不堪梁架。從現存的部份橋梁建築測知,原橋每隔間寬2.8米,橋中央一間較寬為3.50米,頂部建一座小閣樓,內供佛像,橋的梁和方的正面雕刻有簡單的草葉紋,方與柱銜接處裝飾雕刻有花草圖案的假昂;橋面寬6米,中央鋪設長條石板,石板兩邊鋪設青磚,平整結實,磚與石板鋪設圖案新穎。

  1980年,當地政府在東面橋墩舊址上,重建一座10余米長的石拱橋,與西面橋墩銜接,雖便利了鄉民來往,但與原文昌橋相比,已面目全非了。

  值得一提的是,靠近文昌橋附近有三座古建築。一是西面橋頭的關帝廟,創建於明萬歷年間,民國十九年(1930)重修,廟內有戲台、大殿等建築。1965年充作元坑農業中學校捨,後改作公社農具廠。二是距橋南約10米的文昌閣,建於民國二十年,外形呈六角,為五層寶塔式木建築,高約10米,閣內有木梯,登上頂層可眺望附近鄉村,是順昌縣唯一的木質樓閣。“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除。三是橋東的天後宮,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1957年開公路時被拆除。這三個建築構成一個建築群體,相互輝映,甚為壯觀。

  重建文昌橋

  由於諸多原因,1978年被毀後的文昌橋一直未能重建。2008年2月9日,元坑鎮成立元坑鄉親聯誼會,會上,大家都想著為家鄉做點事,大家認為,元坑鎮是歷史文化名鎮,鄉親聯誼會應為保護古鎮歷史遺跡和弘揚古鎮歷史文化出一份力,應廣大鄉親的要求,經商議,聯誼會決定把修建文昌橋,讓文昌橋成為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旅游觀光的好景點,傳承文明的好場所。於是鄉親聯誼會成立了文昌橋籌建工作小組,下設秘書組、籌資組、宣傳組、基建組、監督組等,制定了《文昌橋重建工作實施方案》。據預算,重建文昌橋需投入資金160多萬元。為籌措資金,鄉親聯誼會向元坑鄉親發放《致元坑鄉親一封信》,發動廣大元坑鄉親及在元坑學習、工作、生活過的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得到當地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和關注。年近耄耋之年的原建陽地委副專員黃木生來到他曾經工作過的元坑鎮,得知要重建文昌橋時,立即捐出積攢了多年的兩萬元積蓄,受到當地村民的高度稱贊;雙溪街道余墩村肥追壟自然村的“公益老人”雷萬興得知文昌橋修建後,捐款5000元;谟武村一位70多歲的老人謝張興捐出了自己省吃儉用的1000元;正在福建師范大學讀研究生的元坑學子塗瑩,將自己利用暑期勤工儉學掙來的2000元捐出;還有一五保戶也捐出了10元……據統計,已有500多人為文昌橋重建捐款達50多萬元,此外,加之向上爭取資金90多萬元,共籌措資金150多萬元。2009年2月2日,文昌橋重建工作正式啟動。

  在當地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元坑鎮鄉親聯誼會經過7個多月的努力,目前文昌橋主體工程已基本結束,主要是油漆,及配套設施建設,預計明年正月竣工。

  據元坑鄉親聯誼會會長、文昌橋重建工作小組組長陳聯斌介紹,文昌橋重建基本上是在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一方面是依據縣志上的記載,另一方面是通過搜集1978年前民間留下的一些照片作參照。重建後,當地群眾看了,基本上比較認同,說跟原來的橋差不多。

  陳聯斌說,文昌橋建成後,要將其作為歷史傳統教育基地,對元坑的民風民俗、歷史人物等厚重的歷史文化進行濃縮,在橋上建一個文化長廊,展現元坑人傑地靈,激勵後代,向先賢們學習,回報家鄉,報效祖國。

  近年來,順昌縣委、縣政府和元坑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元坑鎮古建築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對陳氏三大棟等古民居進行修復。2008年,制定了《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並積極爭取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楊生友/文 池功亮/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