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重慶最古老建築 潼南縣獨柏寺

重慶最古老建築 潼南縣獨柏寺

日期:2016/12/14 13:26:3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立柱微微向內傾斜,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

立柱微微向內傾斜,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

漂亮的斗拱也沒用鐵釘

漂亮的斗拱也沒用鐵釘

    5月6日,重慶市文廣局官方網站發布消息,重慶市35處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人民大禮堂、解放碑等晉升為“國保”。你知道在重慶眾多建築中,誰是最古老的嗎?它就是潼南縣的獨柏寺,至今約有700年歷史。昨日,重慶晚報記者到潼南為你打探這座古建築的秘密。

    牆壁柱子為何向內傾斜?

    昨日下午,在距離潼南縣城20公裡的潼南縣上和鎮後溝村四社獨柏小學內,隨著下課鈴聲拉響,一群孩子沖到操場,寧靜的校園瞬間變得熱鬧。

    在他們身後,一棟木質建築矗立,在水泥房的環繞下顯得格外顯眼。孩子們也許還不知道,他們身後的這座建築是重慶最古老的建築獨柏寺。相傳,這座寺廟的得名和一尊雕像相關。這尊雕像是用一整根柏木雕刻而成,當地人因此把它叫做獨柏寺。作為重慶最古老的古建築,獨柏寺正殿保留著許多中國早期古代建築的特征。

    側腳:內八字站得穩防震減震

    “咦,這柱子怎麼有點傾斜呢?”昨日,當記者抱著牆壁木柱向上觀望,發現這些長得筆直的木柱並不是直直地向上,而是向殿內微微傾斜,像是不顯眼的內八字。

    “這是古建築的一個大特點。”潼南縣文管所副所長徐林介紹,它的學名叫做側腳,作用是防震減震。當有外力作用於建築物時,可以減少一部分外力沖擊,下面間距大,上面間距小,四周柱子都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內微微傾向,這使得建築物的構架更加穩定。

    全木:沒用一顆鐵釘卯隼結構

    正殿12根古柏木撐起了主體。在殿內,也同樣有4根粗壯的柏木。這16根柏木,最粗的直徑40厘米,細的也有35厘米。

    整個正殿全部為木質結構、小青瓦屋面,通寬10.2米,進深3間、9.7米。包括屋前的石階沿在內,一共130平方米。徐林介紹,正殿(柱與枋)相互咬合在一起,沒有用一顆鐵釘子,是古代建築常用的卯隼結構。殿內地面為石板,殿內柱頭、橫梁上依稀能看到彩繪圖案。

    梭柱:中下段一樣大柱尾收小

    16根粗壯的木柱,頂起了這棟重慶最古老的建築。仔細看,柱子的中、下二段平直一樣,它們身材均稱,越向柱尾越是收小,和我們常見的不一樣。

    “這叫做梭柱。”徐林介紹,柱身依高度等分為三,上段有收殺,中、下二段平直。元代以前的建築大多用這種做法,這也是中國早期古建築的特點之一。

    柱礎:石頭倒扣墊底防木腐爛

    殿內的4根柱子,和殿外的12根木柱一起,支撐起了獨柏寺正殿。

    和殿外的柱子不一樣的是,殿內木柱並不是直接放到地上。在木柱和地面之間,還有一塊像是盆子狀的石頭,倒扣在地上,石頭上還有一塊圓形黑色墊木。

    徐林說,盆狀石頭叫做柱礎,因為形狀長得像盆子,他把它們叫做覆盆柱礎。柱礎是古代建築構建的一種,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但是木架結構的房屋,柱柱都有柱礎。作用是防止木柱潮濕腐爛,又能加強柱基的承壓力。

推薦閱讀:

河北洗馬林玉皇閣

海南第一樓——五公祠

山西臨縣李家山村

安徽和縣江天一柱鎮淮樓

木柱中段和下段一樣大

木柱中段和下段一樣大

潼南縣文管所副所長徐林正在介紹覆盆柱礎

潼南縣文管所副所長徐林正在介紹覆盆柱礎

獨柏寺位於一所小學內,早年曾是學校的教室。昨日下午課間,一群小學生在這座古建築前玩耍

獨柏寺位於一所小學內,下午課間,一群小學生在這座古建築前玩耍

    古寺歷史:唐代修建,為何是元代建築?

    什麼時候?什麼人?為何在這裡修建了這座殿?昨日,潼南縣幾名文史愛好者剛好來此探秘。對於愛好者這些問題,潼南縣文管所副所長徐林只能搖搖頭,因為在《潼南縣志》上,關於這座廟的文字只有一句話。“縣志上說,獨柏寺始建於唐鹹通三年(公元862年),其他再無相關文字記載。”

    唐代始建獨柏寺後,經過唐、宋、元等各代的維修改建,目前只保存了正殿和後殿。沿著四級台階而上,一陣濃濃的柏木香味隨之而來,像極了巧克力的味道。

    “目前我們看到的正殿是元代改建的建築,至今已經有六七百年的歷史。”徐林說,獨柏寺正殿保存完整,建築風格渾厚,造型古樸,用材粗壯厚重,形制沉穩凝重,特別保存的普柏枋,闌額、覆盆柱礎,具有中國早期古代建築的特征。經過專家鑒定,確定獨柏寺正殿為元代建築,是西南地區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重慶市目前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建築。

    當地村民譚昌傑今年58歲,當年讀書時,教室就在獨柏寺正殿內。譚昌傑說,以前正殿還有一尊用柏木雕成的菩薩,兩個人才能抱過來,後來被當作柴火燒了。

    徐林說,當年的前中後三個殿、以及兩側廂房加起來,應該有1000平方米。由於歷史與自然因素,獨柏寺建築多處出現險情。2012年7月,市文物局下撥6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獨柏寺搶險排危。目前,排危工程已經完工等待驗收。

    徐林透露,獨柏寺正殿升格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後,將加大保護力度,有望整體恢復獨柏寺原貌。目前,獨柏寺由獨柏小學校使用,暫未對市民開放。

    新聞背景:重慶“國保”已有55處,至少6處可以免費參觀

    解放碑、大禮堂……這次我市有35處文物新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使得重慶的“國保”數量翻番,從以前的20處增加到55處。

    數量為何大幅增加?重慶市文物局局長幸軍說,這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分不開,重慶有許多重要的新發現,其中就包括老鼓樓衙署遺址等。此外在新增的35處文物中,以抗戰遺址數量最多。在這35處中,以人民大禮堂最為年輕,它只有59歲。在區域上,渝中區分布最多,共15處。

    55處文物由於維修等原因,尚不能完全對市民開放。不過,目前至少有6處已免費對市民開放,比如我們熟悉的解放碑、彈子石摩崖造像、通遠門等重慶古城牆,還有位於上清寺的特園,以及開縣劉伯承故居和江津聶榮臻故居等。幸軍表示,最近還有一批維修後的抗戰遺址要對外開放。

    新增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類:天生城遺址、老鼓樓衙署遺址、重慶冶鋅遺址群

    古墓葬:荊竹壩巖棺群、匯南墓群

    古建築:獨柏寺正殿、重慶古城牆、彭氏宗祠、雙桂堂

    石窟寺及石刻: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瞿塘峽摩崖石刻、彈子石摩崖造像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劉伯承故居、聶榮臻故居、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舊址群、特園、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舊址、南腰界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國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員會舊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舊址、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重慶抗戰金融機構舊址群、國民參政會舊址、林園、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暨文化工作委員會舊址、重慶黃山抗戰舊址群、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南泉抗戰舊址群、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官邸舊址、保衛中國同盟總部舊址、重慶談判舊址群、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推薦閱讀:

河北洗馬林玉皇閣

海南第一樓——五公祠

山西臨縣李家山村

安徽和縣江天一柱鎮淮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