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古運河接官亭看封建官場禮儀

古運河接官亭看封建官場禮儀

日期:2016/12/14 13:11:3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接官亭

    接官亭,無錫北塘古運河邊上,三裡橋附近,500多年前建的接官亭已經毀掉了,這是前幾年在原址上新建的,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所承載的東西很多,比如江南建築的物化象征,比如封建社會的官場禮儀,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從吳橋轉到了三裡橋,轉完了三裡橋米市,過馬路就看見了運河邊上一個四角的亭子,近前一看:接官亭。接官亭,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迎接來往官員的固定地點,據說無錫曾有多處這樣的亭子。據史料記載,小三裡橋接官亭的建立約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想來到今天至少有500余年歷史。無錫是江南的文化重鎮和水旱樞紐,又曾經是在封建官制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地域環節。

    從春秋的吳國國都、到西漢的立案建縣,從民國初年的錫金軍政府,到江蘇省境內的首批設市,無錫這地方可謂是官員雲集、往來頻繁的所在。特別是這些官員中,有即將到任、執掌生殺的地方父母,有途經過往、一諾九鼎的省府要員,搞不好還有來自京畿的達官顯貴呢,任憑哪一個都不敢怠慢,對於他們的迎送禮儀自然也不能馬虎。

    而在他們通達必經的運河要津,以相應規格的建築為依托組織接官活動,自然就是一個既有面子又有特色的選擇。有了這座接官亭,無論是主是客,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的地了。當官船抵達接官亭碼頭之後,恭迎人員按官品等次肅穆立於岸邊迎接。

    官員離船上岸後,首先在接官亭內與迎接人員引見介紹、寒暄問候,就相當於今天的一一握手,互致問候,親切會面吧!一番“天氣挺好,身體不錯”的虛言客套之後,在接官亭的禮儀結束後,來賓被前呼後擁地進入到相隔約200米的官廳休息。這就是今天的接官亭弄,這條巷子長365米、寬5米,兩邊保存尚好的老房子,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主人通常要在這裡設宴為賓客接風,待他們酒足飯飽以後或入城又或者離埠,再悉聽尊便。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接官亭也歷經滄桑,先後遭受過兩次大火劫難。第一次是清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和清軍在小三裡橋一帶展開激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兵亂所至,這一帶街市屢遭梵毀,接官亭也受到嚴重損壞。第二次是在1937年“八一三”淞滬大戰,日寇大舉侵華,時至年末,日軍進逼南京,無錫北門塘遭到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接官亭與臨近的許多商鋪一起化為灰燼。

    到2004年,為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由無錫市平安殡儀公司恢復出資建設,古運河無錫段這一歷史人文景觀才得以重現世間,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接官亭才又矗立在運河東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