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孝義中陽樓
日期:2016/12/14 12:41:3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中陽樓,位於山西省孝義市古縣城中央大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現存碑碣記載,中陽樓始建於漢魏,時值中陽縣治於此,故名。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坍塌,何時再建不詳。清同治七年遭雷火,清宣統元年重建。解放後,縣政府撥款,分別於1957年、1983年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全面修葺。現存中陽樓保存完好。
中陽樓四面臨街,過街樓形制。其樓體為平面方形,四層四檐,全木結構,十字歇山頂式,五彩琉璃瓦覆蓋。樓高19.48米,坐落於3米見方、1.5米高的四個石砌台明之上。底層高5米,通穿四向。台明設樓梯,列碑刻。藻井繪文王八卦圖。二層高3.64米,中建神台,列四方佛坐像(“文革”時砸毀)。三層高4米,中設蓮花台,塑以5尺高觀音大士泥像(“文革”時砸毀)。四層高3米,中空無物為游人眺望全城之所在。頂高4米,吻高2米,一色琉璃脊獸鋪砌。全樓上下於南北雙向懸掛大小牌匾14塊,南向一檐下中匾書“中和位育”,側匾書“帶汾水”、“襟霍山”。南向二檐下中匾書“行孝仗義”,側匾書“向南斗”、“銜衡岳”。北向一檐下中匾書“光被四表”,側匾書“控雲朔”、“位中樞”。北向二檐下中匾書“縱覽四宇”,側匾書“倚大恆”、“拱北極”。南北四檐下各懸一匾,文為“中陽樓”三字。此外,在一樓南向檐柱上掛一幅木刻對聯,上聯“孝為人之本”,下聯“義乃君之宗”。
樓施以永定柱造,一至三層設回廊,二檐為平座檐,二、三層廊柱立於下層抱頭梁之上,由下往上各層內收,造型美觀,比例協調。各抱頭梁與內柱相錯,設於內柱平身斗拱之上,保證了金柱的完整性和堅固性,結構特殊,是樓閣建築中少見之結構。各層內設蘭、普均與金柱交插,形成圈梁,各層角廊柱腳設有腳梁,結構穩固。樓各檐均設斗拱,由於抱頭梁未插交與金柱,故一至三層斗拱均不座於平柱頭之上。一層內頂部設藻井,由七踩三翹斗拱層層疊起,中繪八卦圖案。一層斗拱內外三踩單昂造,材寬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五攢;二層斗拱內外三踩出單翹,材寬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四攢;三層斗拱內外五踩重翹,材寬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三攢;頂層斗拱七踩三昂,裡轉七踩三翹,材寬80毫米,高180毫米,各面平身科兩攢。頂層屋架十字歇山,於各角至脊檩中部設角戗支撐,檩中設垂蓮柱。屋頂設黃、綠色琉璃脊吻,造型美觀,制作精制。
樓內存碑六通,其中一通為中華民國五年所立《建築中陽樓並永安市場記》,碑載:“自漢唐西河設郡,孝義為一方重鎮,車騎缤紛,商賈麋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期間,然孝義雖郡城之保障,而平霍襟前雲朔控後久以為南北孔道此中陽樓之命名所由起也。”反映了中陽樓所處環境是歷來文墨、商人往來必榻之地,折射出昔日之繁華。其余五碑皆民國所立功德碑。
中陽樓是晉中和呂梁地區保存至今結構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樓式古建築,是孝義市歷史街區及重大繁華貿易區的標志性建築,不僅再現了這一地區市樓的建築風格,而且反映了這一區域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商業盛衰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樓內藻井富麗華美,結構合理,建築彩畫色彩艷麗,繪有《封神榜》、《水浒傳》、《岳飛傳》等有關人物故事,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推薦閱讀:
山西孝義臨黃塔
元中都遺址
世界最大的銅佛——扎什倫布寺強巴佛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八寶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