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律
最近,一部1913年巴黎印制的法文《正太鐵路》攝影集,輾轉百年後重回故地,填補了石家莊近代歷史影像資料的空白。影集收錄了80幅清末民初時期在正太鐵路沿途拍攝的照片,其中石家莊區域的有30幅。而這30幅圖片,除了展示百年前石家莊鐵路的最初風貌,還有一些珍貴的文物鏡頭。其中5幅為井陉縣的重要古跡,令人惋惜的是,至少有3處已經蕩然無存。影集持有人、省會歷史學者王律先生特為本報撰寫解讀文章,與讀者一起分享照片背後的歷史景觀。
最早的天長鎮古城“全景圖”
在《正太鐵路》影集中,一張百年前井陉縣城的全景照片,將天長鎮所有文物古跡盡收眼底。從宋代開始,井陉縣城一直在天長鎮(建國後才搬至微水新城),古城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從這張照片上能夠充分領略到古人對這裡地形所做的精辟闡述:“綿河潆於前,陉山踞於後,固關之險控帶西南,抱犢之雄延亘東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蓋古巖邑也”,天長古城前面是水,後面是山,位置極佳。尤其難得的是,法國人竟把當年古城的全貌都拍下來,按當年的攝影技術來說絕對超一流。如今,古城格局雖大致保存完整,但城牆的西、北兩面都有毀壞,西關、南關也早已不存,許多文物建築都遭到破壞。而這幅原汁原味的全景圖,相信會對天長鎮宋古城的旅游開發和文物修復帶來新的驚喜。
法國人拍攝文物今已不存
大到全城風光,小到一個牌樓,法國人都不錯過拍攝的機會。翻到《正太鐵路》影集第43頁,照片上,站著一排清朝鄉紳官吏模樣的人正在合影,身後還有一個頭戴禮帽的洋人擠進來。背景十分顯眼,有一座兩層的大殿和前面的三開間牌坊。一百年前在井陉縣城裡有如此規格的建築,恐怕不是文廟就是城隍廟,而縣衙的記載中沒有牌坊。如今這幾處文物都已殘缺不全,雖經局部修復,但那座精美的木牌坊早已無存,再也不能重現當年照片上的風采了。
顯聖寺走出頂級佛教大師
在《正太鐵路》影集中,筆者還驚奇地發現了法國人拍攝的顯聖寺全貌。該寺是歷史上井陉縣最著名的佛寺(為隋文帝下诏所建),與正定大佛寺、西安仙游寺齊名,甚至在中外宗教交往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馳名日本、東南亞等地。因為過去有多位大德法師或於該寺剃度出家或掛單講經,其中最著名的有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的倓虛大師、在斯裡蘭卡等南亞諸國享有盛譽的近代佛教名人法舫大師以及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傑出貢獻的藏傳佛教研究第一人密悟法師。
該寺原來還有一處堪稱國寶級的金代“華塔”,昔日曾列入邑之八景中。可惜此塔在1963年8月被洪水沖毀,而顯聖寺內大部建築“文革”中也被毀壞殆盡。幸而在百年前的法國影集中,保存了寺和塔的全貌,可以清晰地看到華塔塔身精美絕倫的裝飾和雕塑,真是巧奪天工。
凌霄塔留下唯一百年珍影
井陉縣另外一個重要古塔是河東村的明代凌霄塔,又稱“文筆峰”,曾是井陉歷史八大景之一。1966年邢台大地震時,古塔頂上的兩層被震塌,1971年所剩的五層也被拆毀。
如今要想看到該塔的雄偉風姿,也只能從《正太鐵路》影集中法國人拍攝的鏡頭中去回味歷史滄桑了。奇怪的是,照片裡那些人為什麼要站到如此高聳的塔上呢?原來此塔高約十余丈,登塔可俯瞰井陉全城。故而《井陉縣志》曾記載“每年正月十六日,登塔游人不斷,放風筝者,齊居塔前。”初到石家莊的洋人對此十分好奇,也難怪要“立此存照”了。
清代照片中碩果僅存的“層霄閣”
在法國人沿正太線拍攝的文物照片中,筆者終於發現了一座至今尚存的古建築—“層霄閣”。此閣位於井陉縣核桃園,該村歷史悠久,有四閣三橋七座廟。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和古驿道密切相關的“層霄閣”,其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
從《正太鐵路》影集所攝鏡頭中,可以看到“層霄閣”建造得十分精美,斗拱額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巧妙絕倫。在四周的飛檐翹角上,還別具匠心地各懸掛風鈴一個,隨風搖曳,鈴聲悅耳動聽。二層供奉真武及三官爺,第三層供奉玉皇大帝。
尤其是照片上“層霄閣”後面那一組古代民居建築群,是那樣完整協調,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如今“層霄閣”雖碩果僅存,可惜的是周邊環境早已面目全非,所以我們還要感謝100年前的法國攝影家,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天人合一”的完美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