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福泉葛鏡橋
日期:2016/12/14 12:37:4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葛鏡橋
葛鏡橋位於貴州省福泉市城東南2.5公裡處,橋長52米,寬5.5米,高30米,橫跨在麻哈江兩岸絕壁之上。橋在絕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腳,設計絕妙,用料考究工藝精湛,歷經400多年,堅固如初。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其主編的《中國橋梁技術史》中評價其為“工程艱巨,雄偉壯觀,為西南橋梁之冠。”葛鏡橋,於1985年經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葛鏡橋是明代人葛鏡傾盡家財、耗時三十年時間所建。橋在絕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腳,設計絕妙。
明萬歷年間,郡人葛鏡宦游歸裡,以積善為懷,因見麻哈江驿道之交通常常被洪水所困,決心造橋便民,以利往來。初建於麻哈江上游馬丫河,未成橋塌,稱“上倒橋”;再建於江下游鴨爪壩,歷經數載方建成,仍被水圮,稱“下倒橋”。至今,兩座“倒橋”遺址尚存。
葛鏡建橋,屢建屢敗毀,知情者,無不視麻哈江為天險,非人力所能成就,勸葛鏡別再白耗精力。然而葛鏡造橋的決心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堅定。為了使橋能順利建成,他齋戒數日,率妻子刑牲酾酒於麻哈江上,並作誓詞以明其志:“橋之不成,有如此水”。其言之悲壯,“有如包胥之入秦庭,慶卿之離易水”;其衣履穿破,形容枯槁的樣子,使曾參加過兩次建橋的工匠和百姓們感動流涕。
隨後,葛鏡竭誠盡力,罄盡家資,再次募工造橋。同時,他吸取前兩次造橋的經驗,重新踏勘選擇造橋的位置,“乃於岞鄂沓障,拔地插天之處,募工鑿其麓。崆峒之石,悉展為平陸,東西岸開約五六丈,壘趾於淵,為蹲鸱雁齒,屹然亘虹於江上”。工程之艱巨,頗為罕見。建橋所用料石,“石皆如墼,方不及尺,層累而上,大石橫空,懸構酾水,其高百尺,有如神工。橋上行者,俯見深淵迅流,目眩神搖,匪為大德,亦偉觀也”。時雲貴總督張鶴鳴撰《葛鏡橋碑記》立於橋頭,贊葛鏡“前後三十年功始成此,其從容樂善,不吝不倦,豈世俗人所能企及萬一者。予嘉鏡之行,憐鏡之死,又喜其橋成,而死得敉寧也”。
葛境在三毀三建中吸取了經驗,鑄就了中國古代橋梁史上的一座宏偉橋梁。
葛鏡橋又稱“豆腐橋”,其中有個神秘的傳說:麻哈江為明代京滇古驿道必經之地,兩岸絕避千尺,江水洶湧,每當春夏便洪水暴漲,給過往行人帶來諸多不便。明萬歷年間,郡人葛鏡以積善為懷,決心造橋便民,以利往來。起初葛鏡兩次建橋失敗。仙人張三豐外出雲游到此處得知葛鏡兩次造橋未成,於是托夢給葛鏡,說要在江岸石壁上寫有“砥柱”二字的地方下腳,並要在雞叫之前,讓福泉城每戶人家磨一箱豆腐搬到麻哈江邊,橋才能建成。葛鏡頓時領悟。最終張三豐利用法術將豆腐點化成石料,幫助葛鏡在洪水到來之前成功建橋。為此葛鏡橋又稱“豆腐橋”。
聽過這神秘的傳說後,我們再來看葛鏡橋的橋下,一蓬古籐飄然垂下,猶如一張碩大的垂簾,呈半月形直落水面。江面,江水洶湧,波光漣漣。這樣,古橋、古籐與流水相映生輝,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橋上,兩端石塊鋪成的古驿道直沖雲霄。橋面中間有一行光亮的石塊,兩側的石縫長滿短草。橋欄則雜草掩映,古籐纏繞。這一切宛如一幅天然的古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