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田坑古城“悠然見南山”
日期:2016/12/14 13:22:0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田坑古城全貌
惠東縣多祝鎮長坑村田坑古村落(俗稱田坑古城)陳氏始祖陳有信,明成化年間因避戰亂從南雄珠玑巷到南山下開居。陳氏八世組陳西峰於清初卜居田坑,將家族發展壯大,在300多年的繁衍生息過程中,陳氏家族共出現了10個“大夫”,顯赫一時,使得田坑古城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夫第”。九世祖陳大績“富奏百萬、治理黃河”並善及鄉裡,為田坑古村傳奇人物。
“采荔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初夏,村前村後的荔枝樹梢開滿了白色小花,淡香浮動,靜靜安躺在惠東南山腳下的田坑古城,迎面是橫亘百裡、峰高林密的南山主峰牛皮嶂,村前一水萦繞、田疇交錯,村後翠竹成排、果木婆娑,一派嶺南田園勝景,俨然有“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在惠東當地,田坑古城還是一座人文富礦。在1.2萬平方米的土地上,陳氏家族修建起以“大夫宗祠”和“進士第”等為代表的四合院式民宅20多座及眾多房屋,使得村落變為“古城”,而在300多年的繁衍生息過程中,陳氏家族共出現了10個“大夫”,顯赫一時,因此,田坑古城堪稱“大夫第”。
起源
明代遷居清代發跡
從惠州市區出發到惠東平山後,走廣汕公路一路往東到達增光,按照路旁“南山漂流”的路牌右拐,然後取小徑直奔田坑古村。在穿越路兩旁荔枝林立的村道一段時間後,田坑古城很快進入眼簾。恢宏的碉樓、高聳的城牆、厚重的門樓、精致的木雕,還有那光滑的鵝卵石和淳樸的村民,將城市人帶入一個洋溢著古風古韻的空間。
規模宏大的田坑古村前望南山主峰牛皮嶂,後靠九龍峰,山下廣闊的平原地帶,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適合人類生存繁衍,早在明代,陳氏先祖便看上了這片地方。
據2012年編印的《廣東省惠州縣增光田坑村陳氏啟緒祖世譜》(續)記載,田坑陳氏啟緒祖(即開基祖)陳有信原居廣東南雄珠玑巷,明代因避亂南下惠州府歸善縣,先居南山腳下長坑澗頭坑,後又至老田坑、吉塘、三棟屋。陳有信的子孫,在南山下筚路藍縷、勵精圖治,為家族發展打下基礎,在明代先後湧現出五世陳君選(國學生,騎都尉,诰封“武信將軍”)、六世李抱常(歲貢生)、陳洪滔(福建提標前營游擊、诰授“武翼都尉”)以及七世陳爾毅(歲貢生,封贈“奉政大夫”)等人傑。
傳至八世陳運達(號西峰),已經是清代,田坑陳氏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陳西峰生於清順治七年(1650),卒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在此期間,陳西峰開基新田坑(即田坑古城),其子大舉營造田坑古城。
據田坑古城內“大夫宗祠”牆壁上鑲嵌的陳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碑文記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田坑陳氏十世祖歲貢生陳贊志、候補州同知陳贊琰等修建供奉田坑九世祖“奉政大夫”陳大績(號寧齋)、歲貢生州司馬陳大年(號靜山)的祠堂,又稱“寧靜二公祠”,該祠堂的落成,也宣告田坑古城竣工。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陳氏家族在1.2萬平方米的土地上,修建起以“大夫宗祠”和“進士第”等為代表的四合院式民宅20多座及眾多房屋,傲然立於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