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古鎮,千年前小成都
日期:2016/12/16 18:46:07   編輯:古代建築7旬老人記憶復原古鎮
幾十條老街、幾千座老房,甚至房前的皂角樹、牌坊上的花紋都清晰可見;城隍公主出嫁、身燈節、趕廟會……每個民俗巡街游行者身上的服裝都完全不同……雖然事先聽過的介紹不少,可展現在眼前的9幅畫卷仍讓記者驚歎不已。這便是75歲老人呂國春全憑自己的記憶,歷時1年多一筆一畫記錄的“老元通”盛景。
“這不是咱們老元通鎮嗎?”剛打開畫卷,立即吸引了過往的市民。記者看到,呂國春老人創作的畫一共有9幅,都用水粉畫風格,每幅畫卷寬度約半米,而長從兩米到八米不等。這些畫分不同主題,包括昔日風景名勝分布圖、沿河風光、全鎮會館立面圖、清明城隍會等,其中,古鎮全景圖長達8米,將解放前元通古鎮的所有街區、全部的民房和景點都一一包括,連民房前的大樹、大院、會館正面的照壁、古鎮5個牌坊等都清晰可見。記者看到,這幅畫裡的元通古鎮光主街就有十多條,其中約有1000多間民房,天主堂、惜字宮等幾十個景點穿插其中。而在反映元通古鎮特色民俗活動的民俗圖裡,有身燈節、城隍公主出嫁、趕廟會等民俗活動,再現當年盛景……
“沒錯,就是這裡,當年的這座鐵桿橋一共有6個墩,現在已變成鋼索橋了。”“這棵大皂角樹旁就是我家,拐過去三十多米的這個院子是我愛人家的……”在圖上一看,82歲的楊大爺立即找到自家當年的老房子。
元通三絕眾“驢”趨之若鹜
“踏上號稱元通第一街的麒麟街時,真吃了一驚。高大的貓拱和挑出雲端的飛檐出沒於青瓦屋頂中,勾勒出古街起伏的輪廓。暗紅色的門板和石柱撐起一個個木制的門面,竹竿撐起的涼棚下堆著各式傳統百貨。街上,包著白帕、背著竹背的老人不時從我們眼前走過,時間仿佛停滯下來……”
這是四川旅游網論壇上一位名叫“貓在江湖超”的網友發的帖子,在她號召下,越來越多的“驢友”走進元通古鎮,並深深為之癡狂。踏著他們的足跡,記者對元通的“三絕”進行了一次“發現之旅”。
一絕:庭院深深三進大院的黃氏故居
從元通鎮糧站的一道大門進去,爬上一棟6層樓樓頂,從樓頂可以看到,大片青瓦屋頂,沿著文井江鱗次栉比,臨河而居,中間一條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鄉的味道。
清末民初,元通號稱“小成都”。湖廣、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經商並建造會館,精明的元通人在江邊築起了場鎮。我們探訪的第一站是麒麟街上的黃家大院。這是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三進大院落,是元通鎮大地主黃光輝的住宅。大院裡有精美的走馬轉角樓。穿過一條黑黑的甬道後,一座四米多高、兩層的木樓就出現在眼前,樓上樓下20多間廂房密密匝匝地圍成一個“口”字,這座樓全靠木料鑲嵌拼合而成,沒用一根鋼釘。在這座樓裡隨處都有精美的細節,樓上的會客廳正對的是幾扇嵌著小木圈的菱花窗。
與黃氏故居僅一牆之隔的羅家大院建於清末,是一座代表了明清時代元通紳糧人家居住環境的古建築,電影《風月客棧》、《梅花檔案》等都曾在此拍攝。大院內有兩重院落,都是一樓一底,門廳及柱上雕著戲文、禽獸等形象的撐枋掛籬,到處流淌著陰柔與細膩之美,一看便知昔日主人地位的顯赫。
繼續走下去,小小的鎮上還有帶弓形的風火牆的羅氏老宅子、受當時維新思想影響,風格有些西化的陳家大院、被一棵巨大的黃桷樹籠罩的雕花木樓……這些大宅老牆中既有早年的修飾,又有今日的頹敗,更增添了老宅“舊時王謝”的滄桑。
二絕:老街老橋清嘉慶年的永利橋
崇州市元通鎮上的麒麟街、半邊街、東盛街、雙鳳街和增福街五條古街,都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國初年的建築,有意思的是這五條街基本上都是連排商鋪。麒麟街是而今老街最熱鬧的街道,街上鋪子一家挨一家。
如今,到古鎮老街上轉轉,還有一些鋪子仍是舊時模樣,老中藥鋪、農具鋪、香料鋪生意紅火。匯江橋東頭的雙鳳街上,趕場的早來早回,幾個小攤稀稀落落,如賣草草藥的,用鐵鍋熬膏藥貼的,街邊放一張椅子,鋪板上掛個鏡子,給人刮光頭的,擺個地攤賣葉子煙的等等。
往北是順河邊的半邊街,直通石拱橋頭。這橋叫永利橋,始建於嘉慶年間。1938年遭水沖垮後,按原制再建,橋長49米,寬8.33米,高8.97米,三孔,橋面兩側雕造石欄柱,朝上游那面兩橋墩上有石雕龍首、猴頭等,而今這些精美的雕塑已經大部分風化或者人為的破壞了。而在匯江河上,一座長164米的鐵索橋——匯江橋將兩岸連接。當地百姓稱,最早的橋建於清光緒年間,長約132米,後在1973年不幸被拆毀。
三絕:三江匯流上演“清明上河圖”
說到古鎮就不能不提到水。崇州屬岷江流域,大小支流縱橫交錯,據方志載,歷史上通航僅兩段,元通即其一。元通依水而築,場鎮就在匯江邊,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這裡交匯而得名。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為川西動脈的匯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陸碼頭的歷史。
本地人說,清明節時,匯江橋上擠滿了人,從上面便可俯視兩岸勝景。想來定有宋人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的氣象。
步步為營 突破資金缺口
“看到這些畫,我好像回到了從前,真是值得懷念啊”,聽說呂國春手裡有很多反映元通古鎮的圖,許多“老元通”們專門趕到他家去看,回想起當年的情景,大家都唏噓不已。
“好希望看到元通當年的盛景”,在分享、傳播元通古鎮美麗的同時,“驢友”們紛紛在網上留言。
“現在許多地方都把古鎮保護開發工程啟動起來了,我們的古鎮條件這麼好,為什麼就不能啟動呢”,呂國春痛心地問記者。
除群眾聲音外,崇州市政協、文化界等也多次呼吁將元通古鎮保護起來,重現當年的風貌。早在2000年,元通古鎮便由政府撥出一批經費,成立了元通古鎮保護研討委員會。在該委員會努力下,該鎮已專門出了一本介紹元通古鎮歷史文化內涵的書。
記者了解到,元通古鎮的修復計劃主要面臨資金方面的問題。“如果要像實況一樣恢復元通古鎮,起碼需要一個億資金,倘若資金不到位,不能按科學規劃來打造,對古鎮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得不償失”。
對此,來自專家和民間的聲音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元通的水還在,幾處大宅還在,只要稍加整理,便能恢復出水邊的風貌和幾處有代表性的院子,加上不需花錢太多的民俗活動,便可形成基礎,吸引民間資金,然後再按規劃一步步打造,以點為突破口,最終形成良性循環,不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