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碑亭與棲霞寺首塊碑復建落成
日期:2016/12/14 13:09:5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棲霞寺首塊碑復建落成
廢,並多次修復和擴建。昨天,記者獲悉,繼復建地藏殿和紫峰閣後,南京唯一保存完好的唐碑亭和棲霞寺建寺以來的首塊碑復建落成,在今年紅楓節期間正式“開門迎客”。
明征君碑御碑亭為仿唐式建築
明征君碑位於棲霞寺南側,是唐高宗李治為紀念南齊隱士明僧紹捨宅為“棲霞精捨”,為創建棲霞寺之始而親自下令於676年所建,碑身高2.73米、寬1.25米。碑陰刻“棲霞”二個大字,筆勢雄勁,神采奕奕。史料載,為高宗李治御筆親書。據明代官員顧起元所著《金陵古金石考目》中記載:唐高宗李治曾御書棲霞山亭記。碑額“明征君碑”四字由王知敬篆書。該碑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為南京市目前唯一的一塊保存完好的唐碑,彌足珍貴,現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由於經過歷史的洗禮和歲月的變遷,該御碑亭甚是破舊,已不利於文物的保護,於是今年棲霞山對明征君碑亭又進行重新修葺。目前,建好的明征君碑亭為仿唐式兩層建築,木結構,飛檐斗拱,外觀為紅色,高約9.64米,寬約7.6米,第一層有木質欄桿,亭內有镂空如意紋飾,上下檐有琉璃脊獸,磚瓦為黑色熒光琉璃瓦,亭的最高處為魚龍吻,整個建築古樸典雅。
棲霞寺建寺首塊碑也復建亮相
以棲霞寺建築群為中軸線,在明征君碑亭的對面即是復建的江總碑和碑亭,其建築風格和規模與明征君碑亭基本一致。據介紹,原江總碑立建於588年,比明征君碑還早88年,介紹了明征君的生平事跡、捨宅為寺以及修建和開鑿千佛巖的歷史。碑文為江總(江總字總持,梁為尚書殿中郎,入陳,歷吏部尚書、僕射)所撰,是最早記錄棲霞山歷史的文字資料,為建寺以來的第一塊碑。
“若到棲霞寺,先看江總碑”,這是古人對於棲霞寺六朝江總碑的贊美和評價。據文物專家考證,江總碑是我國唯一的南朝陳代碑刻,也是棲霞寺建寺以來的第一塊碑。該碑矗立在“龍”九子之一善馱碑的——赑屃上。
恢復“品外泉”昔日景象
在著名的景點千佛巖附近,有一潭池水緊偎於陡立的石壁下,名曰“品外泉”。據史載,《茶經》的作者、唐代茶聖陸羽嗜茶,喜評天下佳泉,唯獨棲霞山此泉泉味甚佳,不為陸羽所品。後世之人殊覺遺憾,遂名為“品外泉”,在當時,是由中峰澗水流至千佛巖附近時改由地下暗槽流到無量壽佛前匯聚成池的。泉水曾供僧人使用,後由於地質結構變化,平日干涸見底,早已無復昔日舊觀。為了恢復這一景致,景區在水池與旁邊的巖壁中間鋪就疊石,池邊駁岸造景,巖石中有流水溢出,沿著疊石一直流進池中。同時在周邊配置了一組組小沙彌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