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開平碉樓與村落

開平碉樓與村落

日期:2016/12/14 12:44:4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幾座,少者一村二三座。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蚬岡、赤水,縱橫數十公裡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不僅反映了僑鄉人民艱苦奮斗、保家衛國的一段歷史,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可以說,開平作為華僑之鄉、建築之鄉和藝術之鄉,她的特色在碉樓上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對碉樓資源進行保護和挖掘,對於研究華僑史和建築藝術,對於開發旅游資源和開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開平碉樓與村落

    開平碉樓與村落-興起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於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產業。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當時縣內較大的土匪有張韶、朱炳、胡南、候晚、譚欽、吳金發、張沾、黃保諸幫,他們四處劫掠,制造了無數慘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余,擄耕牛210余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金銀細軟,四處躲避,往往一夕數驚,徹夜無眠。華僑回鄉,常常不敢在家裡住宿,而到墟鎮或親戚家去,且經常變換住宿地點,否則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蚬岡鎮儒興村孔捷樓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余人。其中,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這樣,碉樓林立逐成為僑鄉開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時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

    開平碉樓與村落-類別

塘口鎮寶樹樓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大致有以下四種:

    (1)鋼筋水泥樓

    這種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收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整座碉樓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鋼筋建成,建成之後,極為堅固耐用,但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也有的在內面的樓層用木閣組成。

    (2)青磚樓

    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內泥外青磚。這種碉樓,實際上就是上面說的泥磚樓,不過,它在泥牆外表鑲上一層青磚,這樣,不但美觀,而且可以延長碉樓的使用壽命。內水泥外青磚。這種碉樓的牆,表面看上去是青磚建築,其實是裡、外青磚包皮,中間用少量鋼筋和水泥,使樓較為堅固,但又比全部用鋼筋水泥省錢,且保持美觀的特點。青磚樓。全部用青磚砌成,比較經濟、美觀、耐用,適應南方雨水多的特點。

    (3)泥樓

    包括泥磚樓和黃泥夯築樓兩種。泥磚樓是將泥做成一個個泥磚曬干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們在建築泥樓時,往往在泥磚牆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夯築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成牆。這樣夯築而成的黃泥牆,一般有1尺多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牆相比。

    (4)石樓

    即用山石或鵝卵石作建築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卻堅固耐用,這種碉樓數量極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區。開平碉樓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更是千姿百態,讓人歎為觀止。有中國傳統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特別是歐洲大陸)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如哥特式、羅馬式等等。而大多數碉樓既有這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又有那個。他認為,在碉樓的總體造型、建築構件和表現手法上,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與西方建築風格熔為一體;而西方建築風格又有多種類型,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蘭的葉形券拱和鐵雕、哥特時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築的山花、新文藝運動的裝飾手法以及工業派的建築藝術表現形式等等,都融進了開平的鄉土建築之中,它不單純是某一時期某一國家某一地域建築藝術的引進。這就是我們無法將開平碉樓和民居具體歸入某種西方建築風格的原因所在,准確地講它應該是中外多種建築風格“碎片”的組合,多種建築類型相互交融的產物。中國領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築,大都是洋人用堅船利炮“打”進來的,帶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開平碉樓,卻充分體現了華僑主動吸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注在千辛萬苦建成的碉樓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建築,本就屬於藝術的范疇,僑鄉人民在建造國家的藝術特點,很難具體界定。北京大學博士後張國雄先生在《開平碉樓與民居》一文中對此作了精辟的闡述這數千座碉樓的時候,不經意地便創造出一種絕世藝術,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開平碉樓盡管在用材、建築、裝飾形式上各有差異,但碉樓門窗窄小,鐵門鋼窗,頂層四邊均設有槍眼,這是共同的特色。槍眼大體上都開成長方型或“T”字型的,有的碉樓更是在頂層四角建有突出樓體的“燕子窩”,從“燕子窩”的槍眼居高臨下便可以對碉樓的上下左右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樓頂層多設有了望台,不少還設有槍械、火炮、石塊、銅鐘、警報器、探照燈等防患裝置,這便使良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得到很好的保護。

    



    開平碉樓與村落-歷史作用

    (一)避盜防澇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非此則牛豬谷米不能保存,婦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數家或數十家建一樓”(《開平縣志》卷二十三)事實上,碉樓建成後,確在保護僑眷及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起過不小作用,特別是匪劫赤坎中學那次,在鷹村碉樓探照燈掩射配合下,“鄉團堵截擒譚欽及匪徒十一人,置於法,人心大快”(《開平縣志》卷二十二),此事在縣內及海外僑胞中產生極大影響。 

塘口新開裡月波樓

    (二)抗日據點

    開平碉樓,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開辟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連結成一條由南路向廣州撤退之交通線,起過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鎮騰蛟村的南樓最為出名。南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南臨潭江,北靠東龍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陸交通之要沖,地勢險要。1912年,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此樓。樓高7層19米,占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了望台,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自衛隊隊部就設在這裡。1945年7月16日,日寇為了打通南路干線以便撤退,從三埠分兵三路直撲赤坎鎮,國民黨軍隊聞風而逃。司徒氏四鄉自衛隊的勇士們憑據南樓抗擊日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17日赤坎淪陷。是日晚,日軍從陸路包圍南樓。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無援軍,自衛隊部分隊員在激戰中突圍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炳等7名隊員堅守南樓,戰斗7天7夜,重創日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七勇士把槍支砸毀,在牆上寫下遺言:誓與南樓共存亡。日軍久攻不下,調來迫擊炮等重型武器進行轟擊,但因樓房堅固,不能奏效。最後,滅絕人性的日寇向南樓施放了毒氣彈,七壯士昏厥後被捕,敵人把他們押赴赤坎司徒氏圖書館的日軍大本營,施以酷刑後殘暴殺害,並將烈士遺體斬成數段拋入江中。抗戰勝利後,開平人民在赤坎鎮召開追悼大會,開、恩、台、新四邑3萬多人參加了大會,足見烈士的英勇事跡深得人心。

    (三)共產黨地下活動場所

    開平境內不少碉樓在各個革命階段,黨開展的革命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經過共產黨員關仲的艱苦工作,開平第一個農民協會——百合蝦邊農民協會宣告成立,關以文被選為農會會長,他經常利用自己的碉樓“適樓”與委員們研究農會事務,開展各項活動。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八日,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在塘口區以敬鄉慶民裡謝創家的碉樓“中山樓”開會宣告成立。謝創被推選為特支書記,會上,確定以抗日救亡為中心,領導開平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使開平革命斗爭進入新的階段。“中山樓”是謝創同志的父親謝永珩先生於一九一二年興建,為紀念孫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山樓”一度是開平黨組織的重要活動中心,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區工委、縣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廣東省西南特委等領導機關均曾在“中山樓”設立,各種革命活動的研究、布置,都在這個碉樓裡進行。因此,這個碉樓成為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在開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作用。基於上述種種原因,開平人民,特別是華僑、港澳同胞以及他們的家屬,對碉樓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